首季中國經濟熱點問答一季度收官之際,中國經濟運行態勢備受矚目。
消費是拉動經濟增長的主引擎。今年以來,中國市場銷售持續恢復,服務消費較快增長,與此同時,部分商品消費增速放緩,居民消費價格低位運行,個別外媒片面渲染所謂“中國消費恢復乏力”“中國消費失去潛力”,甚至惡意鼓噪中國消費主引擎“熄火”。
事實果真如此嗎?
新華社記者深入調研,多維度審視中國消費態勢,客觀分析中國龐大市場的韌性與潛力。
■ 消費態勢穩中向好
如何看待當前消費運行態勢?
4月5日,記者在北京頤和園景區看到,六個門區全面開啟入園通道,增設訂單二維碼快捷入園,并在玉瀾堂、樂壽堂增加坡道,設置軟質隔離帶,引導客流。北京市公園管理中心數據顯示,包括頤和園在內的北京市屬11家公園和中國園林博物館清明假期共接待游客近220萬人次,較2019年同期增長16%。
放眼全國,清明假期,消費市場熱鬧紅火:全社會跨區域人員流動量超7億人次,日均24679.5萬人次,比2023年同期日均增長53.5%;國內旅游出游1.19億人次、國內游客出游花費539.5億元,按可比口徑較2019年同期分別增長11.5%、12.7%。
彭博社報道稱,這是自疫情暴發以來,中國游客的人均假期旅行支出首次超過2019年,這進一步表明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消費正在復蘇。
打開更多觀察窗口,中國的消費活力可見一斑。
前2個月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仍保持在5%以上的較高增速。限額以上單位中八成以上商品類別零售額實現增長,部分升級類和大宗商品消費需求較快釋放。服務零售額同比增長12.3%,其中全國餐飲收入增長12.5%。
3月份,受春節后消費需求季節性回落等因素影響,全國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同比上漲0.1%,但扣除食品和能源價格的核心CPI上漲0.6%,仍保持溫和上漲。
亞洲開發銀行發布的《2024年亞洲發展展望(4月版)》報告指出,隨著經濟持續改善,預計今年中國CPI漲幅將升至1.1%,2025年將升至1.5%。
“全面分析消費運行態勢,不能僅僅盯著單個指標。”中國價格協會副會長許光建說,綜合市場消費和物價走勢看,中國經濟并未陷入個別外媒所謂“價格下降—消費乏力的惡性循環”。
細分來看,中國消費還涌現出一些新的結構亮點,居民消費觀念也更趨理性。
記者在調研中發現,隨著中國人消費觀念變化,新模式新業態消費正在不斷涌現,比如從熱衷奢侈品到去折扣店購物、從追崇進口轉向國產;健身、旅游等服務消費明顯增加;平替消費、反向消費受到追捧等等。
“不能把這種消費觀念變化曲解為‘消費降級’。”許光建說,我國居民消費已整體從注重量的滿足轉向追求質的提升,從模仿型排浪式的消費轉向個性化多樣化消費。
“新型消費快速成長,將不斷重塑消費結構、釋放消費潛力,為經濟發展注入新動力。”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市場經濟研究所研究員陳麗芬說。
■ 消費潛力大有可挖
14億多人口的超大規模市場、完備的產業體系、要素稟賦總量優勢明顯,這是超大規模經濟體具有的顯著特征,也是中國消費潛力的動力源泉。
當下,中國新的消費增長點正在不斷涌現。
國家體育總局數據顯示,2012年以來,我國體育產業增加值年均增長15.4%。預計到2025年,我國經常參加體育鍛煉人數比例將達到38.5%,體育消費正步入發展快車道。
拉長觀察鏡頭,可見消費大市場更多新動能新空間:
看數字消費,截至去年12月,網民規模增至10.92億人;截至今年2月末,5G基站總數達350.9萬個,數字消費群體壯大,數字技術不斷夯實,將推動數字消費持續升級。看國潮消費,2020年以來,國潮品牌快速崛起。隨著人文與經濟深度融合,必將催生更多文旅新業態、文創新產品。看養老消費,截至2023年末,我國65歲及以上人口數量達2.17億人。有關研究顯示,我國銀發經濟正處在加快發展階段,銀發經濟規模約7萬億元,預計到2035年將增至30萬億元左右,家庭護理、智能陪伴等銀發需求廣闊。
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經濟研究所副所長郭麗巖說,與部分發達經濟體相比,我國發展享受型消費支出占比仍有20%左右的提升空間。
新型消費成長壯大之時,傳統消費仍有空間,潛在消費需求正在不斷釋放。
記者整理有關素材發現,中國家電、汽車等設備更新需求巨大。2023年底國內民用汽車保有量達到3.36億輛,冰箱、洗衣機、空調等家電保有量超過30億臺,汽車、家電更新換代或將創造萬億元規模的市場空間。
城鎮化仍是中國消費潛力所在。
一組數據很有說服力:2023年末,中國常住人口城鎮化率為66.2%,仍低于發達國家80%左右的平均水平。據估算,城鎮化率每提高1個百分點,將拉動2000多億元消費需求。
目前,我國仍有1.7億進城農民工和隨遷家屬尚未在城鎮落戶。有關研究顯示,若這部分人擁有城市戶籍并享有與城市居民相同的基本公共服務,其實際消費水平或能提高30%左右。
放眼全球,中國仍是增長空間巨大、發展持續性較強的消費市場。
“中國經濟正向消費型驅動穩步轉型。”麥肯錫亞洲消費品與零售業務負責人澤沛達說,未來5年,中國包括商品和服務在內的零售額將增加10萬億元。
■ 消費引擎如何做強?
送洗衣物、剪頭發、喝杯咖啡、看書,下樓遛一圈就能辦好多件事,正是福建省福州市鼓樓區軍門社區推進一刻鐘便民生活圈建設的重要內容。
有研究顯示,城市居民50%以上的日常消費支出,都集中在社區周邊1公里范圍內,也就是步行15分鐘的距離。
自2021年開始,商務部等多部門聯合推動一刻鐘便民生活圈建設。今年將推動70%以上的城市啟動便民生活圈工作,有望打造更多便民消費業態。
記者在調研中發現,向內挖潛力、向外增活力,推動形成消費引導供給、供給創造需求的良性循環,是當前擴消費的主要方向。
就業增收,是提升居民消費能力、挖掘消費潛力的根本。
中國正探索以有力有效政策彌補市場不足,如對招收畢業生的企業給予稅收優惠、擴大新就業形態就業人員職業傷害保障試點等,著力穩住就業大盤。從跨省招工、舉辦“春風行動”專場招聘會,到密集發布穩企拓崗新政策,加強職業技能培訓,加大脫貧人口就業幫扶,各地全力以赴,多渠道促進就業增收。
讓老百姓敢消費,既要保就業增收,還要有效“減負”。
當前,中國正以更大的決心推進“減負”:提高“一老一小”個人所得稅專項附加扣除標準、啟動新一輪保障性住房規劃建設、進一步擴大醫保基金使用范圍等等,減少居民消費的“后顧之憂”。
提振消費的另一個重點就是優化消費環境,增強消費活力。
從消費發展趨勢看,順應人民群眾對高品質生活的新期待,打通制約消費的堵點痛點,是現階段優化消費環境的重點。
對此,中國在行動:
印發《推動消費品以舊換新行動方案》,提出加大財政金融政策支持力度、完善廢舊家電回收網絡、優化家居市場環境等22條措施舉措。
記者梳理發現,當前,河北、寧夏、福建等多地已明確開展汽車、家電等促消費活動,計劃推出政府購車補貼、消費券,激發居民消費潛力。
政策給力、市場發力,各方正協力推動消費持續回暖。(新華社記者魏玉坤、樊宇、姜婷婷、郁瓊源、韓佳諾)
據新華社北京4月15日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