極目新聞評論員 吳雙建
近日,成都居民稱換燃氣表20天后欠費1.7萬元,引發關注。該小區多位業主表示,在更換燃氣表后,出現頻繁欠費和燃氣費激增現象。4月17日,該小區燃氣換表整改現場負責人告訴中國新聞周刊,此次換表是給已使用十年的用戶到期更換,燃氣表都是經過檢測的。
相關視頻截圖
換燃氣表后欠費高達1.7萬元,引起了輿論的高度關注。據澎湃新聞報道,燃氣公司解釋,欠費1.7萬元系這戶舊表多年漏抄表所致。該名工作人員還表示,漏抄氣量不按階梯計費,將對氣量單價進行調整。然而,該業主在群里稱“每個月都交了錢”,這又是怎么一回事?
向該小區供氣的燃氣公司工作人員表示,本月計費超高是一個錯覺。他解釋,換表前是先用氣后繳費,當月繳的是上個月的用氣量;換表后為先繳費后用氣,因此在啟用預付表的第一個月,客戶將一次性繳納上月和本月已經產生的氣費,并預存后續氣費。
那么,是不是“錯覺”呢?工作人員的解釋有一定的道理。舊表是先用后付費,現在是預存才能付費,換表時有可能兩個月積累到一起繳納,可能存在費用翻倍的情況。不過,這一說法需要相關部門調查才能得出結論。
按理說,程序上確實沒有燃氣公司動手腳的可能。這些燃氣表由相關廠商提供,經第三方權威機構鑒定后,加了密封才到用戶這里。如果弄虛作假,需要打通好多關節。另外,網上傳言的什么入戶表用細管所以走得快、能遠程調控表的轉動速度等的辦法,被認為不科學,也不太可能實現。
相關截圖
另據正觀新聞報道,4月17日,知名編劇李亞玲發文稱,自己在海南2個月,成都家中產生了500多立方米的用氣量。這又給輿論添了一把火。當然,她也解釋,生活熱水鍋爐沒有關閉,早中晚各三個半小時提供熱水。但她認為用不了這么多,質疑燃氣量虛高。
她還稱,鄰居在美國呆了三個月回來,發現產生了2000多元的燃氣費用。按官方的解釋,這又說不通了,難道又是“漏抄”所致?他們的燃氣表,是先用后抄的,還是先交錢再用的呢?目前也并不明朗。作為公眾人物,當然有權利維護自己權益,但同時也要對自己的言行負責。
另外,一些網友反映,自去年下半年換表后,每個月的費用都是以前的2倍。網友的說法真假暫且不論,但這已表明,燃氣公司“錯覺”的說法難以得到所有人的認同。
網友投訴頁面截圖
據4月17日中國新聞網報道,四川多地居民反映燃氣費陡增的問題,網上的一些投訴渠道,官方回復大多為“您反映的問題已交辦相關部門處理,請耐心等候處理結果”。
不得不說,在輿論質疑之后,當地官方有必要表明立場,暢通投訴渠道,公布燃氣表檢測的具體流程,以安撫民心。網友說的未必就是對的,公眾人物反映的情況也未必百分之百真實。在燃氣公司的解釋也難得到普遍認同的情況下,政府權威部門的說法就尤其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