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烤鴨是久負盛名的傳統美食。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在過去只有有錢人才能享受的美食已走上普通人的餐桌,成為家常便飯。在新興大街與北倉路交叉口,有一家名為“聚福盛北京烤鴨”的小店,和別的烤鴨店不同的是,這個店里出售的烤鴨,從制作工藝到配料,都是老板自己摸索出來的“獨家秘方”。
打理一方小天地
正午時分,氣溫驟升,店主人車先生和妻子于女士正在小店里忙得不可開交,這樣的忙碌便是兩位小老板的日常工作。
店內空間不大,除了置物的櫥柜、烤鴨用的烤爐及洗手池外,便只有幾張折疊凳散落在地上,明廚亮灶,十分干凈;對于兩位小老板來說,打理好這個小天地便是自己的事業。
“我倆每天上午8點準時開門,一直營業到晚上9點半關門。”于女士告訴記者。平日的運營里,于女士主要負責烹飪烤鴨、切肉等等,車先生則負責將制成的烤鴨與蔥、餅、醬等打包遞給顧客。據于女士介紹,每到周末便是店里最忙的時候,兩個人便會“齊上陣”,甚至有時會叫家里的老人來幫忙;而不忙的時候,車先生便會負責開三輪車出去送貨、接貨、采購食材等等,這時于女士就負責看店。“每天下午,他還負責去準備第二天的生鴨子,保證每天用的都是新鮮食材。他出去的時候,我就一個人經營。”于女士說道。
做自己的品牌
車先生與于女士是2008年相識的,不久二人便結了婚。當時,由于車先生家里一直是做饅頭生意的,于女士便也和車先生一起在豐收路市場的一個攤位賣起了饅頭。“我們家的饅頭做的可好了,有不少回頭客經常來光顧。”車先生說道,“就這樣一直做饅頭做到了去年,結果豐收路市場意外發生火災,我們的機器都被燒沒了。由于不想重新置辦機器,加上我也一直想試試做烤鴨,便借此機會開了這家烤鴨店。”
“他不想一直做饅頭,想嘗試新事物,所以我們就去學做烤鴨了。”于女士說道。二人先是到外地學了一段時間手藝,然后便租了一個小門市開始實踐,由于是自己創業,一開始有很多困難,好在最后都克服了。“當時有很多烤鴨店是加盟的,但我們就想做自己的牌子,就自己開了這家‘聚福盛北京烤鴨’。”于女士驕傲地說道,“每家烤鴨店的醬料和腌料多多少少都不一樣,就算你想學,也總有一兩種配料人家不告訴你;而如果選擇加盟店,往往都是公司給提供現成的醬料和腌料。由于我們是自己創業,也沒人教給我們配方,后來,經過不斷嘗試我們研究出了自己的醬料和腌料。”
“都說做饅頭辛苦,我倒覺得做烤鴨辛苦多了!”于女士開玩笑道。自從開始經營烤鴨店,雖然是從零開始,不過生意也是漸漸好起來了;最近,烤鴨旁邊又多出了一個涼皮的窗口。“天氣越來越熱,我們也想嘗試一些新產品,于是最近又從親戚那里學了怎么做涼皮,這幾天正嘗試著做呢。”車先生告訴記者,“有不少以前的老顧客也來買,還問我們為什么不做饅頭了。”
小店撐起一個家
烤鴨店不大,卻支撐了一家四口的生活開支。據于女士介紹,二人有兩個孩子,老大是男孩,今年15歲,正上初中;老二是女孩,今年9歲,才上小學。二人家里共有兩套房,其中一套為最近購置,目前還在還房貸,家里的經濟壓力全部落在小店上。當問及做這一行累不累時,車先生只是淡淡地說了一句:“做什么都不可能不累。”
當談及對孩子的期望時,于女士告訴記者:“當然是希望孩子成績能更好點,不過也希望孩子別那么累。以后的人生,就讓孩子自由選擇吧,是走自己的路也好,跟我們一樣做烤鴨也好,都尊重孩子的選擇。”
邯鄲新聞傳媒中心記者 王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