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化優勢產業、做強傳統產業、發展特色產業……近年來,峰峰礦區因地制宜利用土地資源優勢,夯實產業發展基礎,優化農業產業結構,大力打造“鄉字號”“土字號”品牌,形成了“一村一品”發展格局,一批致力于鄉村發展的“興農人”正在表現出新的干事創業激情。一家經營30年的種子店
1993年,西固義鄉東固義村村民齊寶軍在路邊一間不起眼的門面房開了一家種子化肥銷售店。“那時候,手里沒有多少錢,靠四處借款才有了啟動資金。”齊寶軍講述起創業艱難時說,“當時不像現在,市場上有這么多品種可以選擇,那時每天我出去進貨,我老婆看店,掙得都是辛苦錢。”
“我只進好東西,種子是農民的命根子,如果種子出問題,一年的收成就沒了。”齊寶軍家有25畝地,凡是店里引進的新品種,都要先在自家地里試種,成功后才向農民銷售、推廣。30年來,他試種過的種子達上百個,其中某些“水土不服”或者夸大宣傳的種子都被一一測驗出來,列入了店里的“黑名單”。
久而久之,十里八鄉的鄉親們都知道齊寶軍賣的東西品質有保障,吸引來了大批外縣的客戶。這兩年齊寶軍年歲漸長,兒子齊澤龍逐步接手了業務。“現在可比以前輕松多了,前兩年兒子還去參加了無人機培訓。”齊寶軍說。
說著,齊澤龍開始展示他的“寶貝”。操控、起飛、噴灑……無人機輕盈盤旋,飛防作業一氣呵成。“給村南200畝地打藥,也就需要一上午,而且我們收費還比外面便宜。”齊澤龍經過培訓,如今已經是當地有名的“飛手”。
隨著業務不斷擴大,一間門面顯窄了,現在這間種子化肥店不僅擴建成二層,還新建了7000平方米倉庫。這兩天,一家人又要忙活起來,為農資銷售旺季做準備。
一片軟棗獼猴桃林
2018年,從西固義鄉西趙莊村走出來的大學生王波帶著樹苗回到了家鄉,開始了軟棗獼猴桃種植之路。
說起與軟棗獼猴桃結緣,王波滔滔不絕:“從北京中醫藥大學畢業后,就留在了北京工作,一次和同事去東北出差,了解到丹東有軟棗獼猴桃這種水果,不僅有藥用價值而且口感非常不錯,那時我就想把自己所學的知識和技術都帶回家鄉。”
軟棗獼猴桃種植五年后結果,在這五年時間里,他一直在尋找最適合的技術,終于功夫不負有心人,果樹結出了首批軟棗獼猴桃。
“我種植的品種是龍城二號和甄玉,比其他地區的軟棗獼猴桃上市早,甜度高,維C含量也非常高,在市場上很有優勢,精品果可賣到30元一斤。”王波說,“今年預計一棵樹上能掛果200斤左右,產量預計有一萬多斤。此外,我們還新建了6個大棚,專門用來擴大規模。”
不僅如此,村上又專門騰出10余畝地,聘請王波作為技術人員,發展軟棗獼猴桃集體種植,帶動鄉親們一起發展致富。
在峰峰礦區,得到政府政策支持的遠不止王波一人,許多像王波一樣享受人才創新創業政策的返鄉大學生,從“新農人”搖身變成“興農人”,以自身創業的實績反哺家鄉,有力帶動村民致富、村集體增收。
一曲“椒”響曲
2023年,西固義鄉西河村昔日一片旱地變了大模樣。村黨支部書記李文剛說:“這里原來只能種一季玉米,由于地勢高、通風好,我們因地制宜引進了適合旱地種植的線椒,打造了數百畝辣椒種植基地,實現群眾家門口就業,經濟效益也翻了近十倍。”
去年,村“兩委”干部經過一系列的考察和研究,與山西省一家專業辣椒種植企業達成合作,采取“村集體+農戶+企業”的經營模式,在村西南方向投資建設了占地近300畝的辣椒種植基地。
雖然當地沒有種植辣椒的傳統,但是企業的到來為村里帶來了先進的辣椒種植技術,“從育苗、起壟覆膜、田間管護,到病蟲害防治、采收、收購等,企業提供一條龍服務。”基地負責人韓學民說,“主要種植的是線椒,該品種的辣椒苗耐儲運、耐旱、耐蟲,好打理、省力,且結出的辣椒香而不辣,口感好,制成的辣椒醬比較符合當地人的口味,市場前景不錯。”
時下,平展的田間布滿一道道筆直整齊的地壟,一條條細長的黑色滴灌帶平鋪在地壟上面,地壟里是移栽的90余萬棵辣椒苗。8月至10月收獲,采摘期可達2個月,可收獲四至五茬,預計每畝地辣椒產量可達6000斤,能帶動附近200余人就業,為村集體經濟增收近10萬元。
“今年我們只是一片試驗田,將來還有大計劃,把企業的生產線引進來生產辣椒醬。”李文剛說,“我們將推行‘公司+基地+農戶’的產業運行模式,有序發展‘以銷定產、產銷一體’的訂單農業,打造特色峰峰農產品品牌,為農民增收和鄉村振興注入新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