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底,邯鄲市政府新聞辦召開新聞發布會發布一組數據:2023年,全市糧食播種面積1176.7萬畝,總產量108.9億斤,單產、總產均居全省第一。這是自2013年以來,邯鄲市連續11年躋身全國“百億斤”糧食大市行列。糧食“連年豐”從何而來?近日,記者走進田間地頭,實地了解邯鄲如何圍繞“穩定面積、提升能力,依靠科技、主攻單產,防災減災、確保總產”這一工作主線,實現糧食綠色、高效生產。
穩面積、攻單產,
創建“噸半糧”農田
“一年忙到頭,就盼著有個好收成!”5月6日,曲周縣槐橋鎮西漳頭村種植大戶任景河說,去年他種植的230畝流轉農田喜獲豐收,冬小麥畝產664公斤,夏玉米畝產866公斤,實現畝產“噸半糧”目標。
糧食豐收背后有何“密碼”?任景河的答案是“良田+良種+良技”。他介紹,近年來,農田越來越高標準,地塊又大又平,方便機械作業,設施越來越完善,旱能澆、澇能排。“選好種子做好管理也很重要。”任景河說,他與中國農業大學、中國農業科學院棉花研究所合作,優選高產早熟小麥品種和高產耐密宜機收玉米品種,配合深耕深翻、有機肥無機肥配施、棉麥雙豐等技術,為糧食豐收打好堅實基礎。
近年來,為持續穩固全國“百億斤”糧食大市地位,邯鄲穩定面積、主攻單產,加緊創建“噸半糧”農田。
“一年兩季糧食畝產達到一噸半,需要加大高標準農田建設力度,發揮土地平整、集中連片、設施完善、農電配套的優勢。”邯鄲市農業農村局黨組書記、局長王常智說,聚焦大面積均衡增產核心目標,通過健全多元投入機制,“以獎代補”鼓勵更多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新型經營主體和農戶參與建設,逐步將全市永久基本農田全部建成高標準農田。
去年,邯鄲新建和改造提升高標準農田36.38萬畝,全市累計建成高標準農田680萬畝,夏玉米百畝示范方畝產達1035.49公斤,首次實現省內百畝示范方單季“噸糧”,魏縣千畝示范方、曲周縣百畝示范田實現兩季畝產“噸半糧”。
糧食連年豐收,離不開良種和農業機械化強力支撐。邯鄲大力推動種業振興,眾信麥998多次刷新全國小麥高產紀錄,沃玉3號榮獲2022年度河北省科學技術進步獎一等獎。全市連續多年爭取農機購置補貼資金在億元以上,農機總動力1129.38萬千瓦,小麥、玉米聯合收獲機保有量3.14萬臺,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88.84%。
推廣新技術、新產品,
培育高素質農民
4月27日,涉縣王金莊村迎來中國農業大學旱作梯田保護與發展科技小院落戶,該科技小院將促進涉縣旱作梯田的保護與發展。
在邯鄲,教室和農田兩個看似不相干的事物,通過科技小院聯結在一起。2009年,中國農業大學在曲周縣建立第一個科技小院。多年來,一個個建在鄉村一線的科技小院,把糧食選種、水肥一體化、無人機植保等農業科技知識傳授給農民,讓科技為糧食增產插上翅膀。
近年來,邯鄲市持續開展農業科技推廣,推進糧食生產規模化經營,全市發展農業創新驛站35個、科技小院46個、省級以上農業科技園區18個、家庭農場8660個、農業生產托管服務組織4700余家。
去年,邯鄲開展小麥畝產跨千斤、玉米單產提百斤示范行動。今年,該市提出實施糧食單產提升工程,加強良種良法配套、農機農藝融合,分作物、分區域制定單產提升技術路徑。全市先后遴選發布水肥一體化灌溉等主推技術34項、“冀麥765”“馬蘭1號”等主推品種51個,確保穩產增產關鍵技術和品種落實到位。
“新技術、新產品的推廣與農民的認知水平、操作技能密不可分。”邯鄲市農業農村局科教處處長蔡洪光說,該市每年邀請大專院校、農業科技部門對3000余名高素質農民開展培訓,向不少于10萬名農民進行農業生產技術推廣。目前,全市主推技術到位率95%以上、良種覆蓋率100%。近年來,通過新技術應用實現糧食平均增產5%至8%。
農技人員深入一線,
保障糧食穩產增產
立夏時節,氣溫明顯升高,農作物進入迅速生長階段,邯鄲廣袤大地一片綠色,530萬畝冬小麥豐收在望。
與往年一樣,以“保粒數、增粒重”為目標,全市6000余名體系專家、農技骨干、“一村一名農技員”深入田間地頭,指導農民做好防病蟲、防倒伏、防早衰、防干熱風等重點工作,抓好灌漿期“一噴多防”、防災減災等技術措施落實,確保小麥豐產豐收。
“今年小麥畝穗數多,穗粒數足,主體麥田平均畝穗數達46萬左右,比去年同期增加1萬多穗,是近年來苗情最好的一年,夏收有望實現大豐收。”邯鄲市農業技術推廣站站長、推廣研究員段美生說,目前是小麥赤霉病、條銹病等重大病蟲害高發期,也是確保夏糧穩產增產關鍵期,市縣鄉村四級農技人員深入一線,指導農民糧食生產。
目前,邯鄲市按照“一村一名農技員”標準,初步實現村級一對一服務全覆蓋,任務到人、到村、到地塊。同時,建立健全農業與氣象、應急、水利等部門信息共享機制,加強溝通會商,做好災害監測預警,保障糧食豐產豐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