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收、分揀、裝箱、打包、裝車……昨日上午,洛龍區佃莊鎮大郎廟社區,田地里一片熱火朝天的勞動景象。記者在現場看到,伴隨著馬鈴薯收割機來回穿梭,一顆顆個大飽滿的馬鈴薯從泥土里翻滾出來,村民緊跟其后,手腳麻利地撿拾,隨即裝入打包箱,轉運至地頭的貨車上。
“這批新鮮的馬鈴薯將連夜運到北京。”在田間指導采收的洛龍區農業綜合發展中心農藝師李建有喜上眉梢,“品質好、價格高,供不應求,不出地里就賣完了。”
佃莊鎮素有種植馬鈴薯的傳統,但以散戶種植為主,難以形成規模效應。鄉村振興,產業先行。李建有說,為做大做強佃莊馬鈴薯種植特色產業,去年,在區農業農村局牽頭組織下,佃莊鎮以調整農業結構為抓手,通過“市場+農戶”模式,以市場需求為導向,因地制宜連片發展馬鈴薯種植特色產業。
馬鈴薯既是糧食作物,又是高效經濟作物,在確保糧食安全和促進農民增收中發揮著雙重功能,對當地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推動產業振興有重要作用。
目前,佃莊鎮集中連片種植馬鈴薯面積近2000畝,涉及東大郊、相公莊、牛王廟和大郎廟等鄉村,帶動農戶400余戶、種植大戶30多個。眼下馬鈴薯陸續成熟,結合今年的產量和市場行情,每畝凈收益在4000元左右。“去年行情最好時,畝均凈收益超過了1萬元。”
“馬鈴薯采收結束后,村民還將種植鮮食玉米,通過輪作種植進一步增加土地產出效益,真正實現土地增效、農民增收。”李建有說,一顆小土豆正書寫著佃莊鄉村振興“大文章”。
洛報融媒記者 郭學鋒 通訊員 張俊望 秦靜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