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安市淑村鎮白沙村積極響應國家鄉村振興戰略號召,深入挖掘農業資源、文化資源等,加快村集體產業轉型。2023年,白沙村在武安市谷子產業集群的政策扶持下,迎來了第一條小米酒的加工線。該村企業負責人侯英杰表示:“茶是故鄉濃,酒是故鄉醇,用武安小米釀出來的酒無論是品質、口味都是一流的。我們還要在小米深加工領域持續探索,不斷創新,不局限于開發一個、一種、一類產品,把武安小米品牌推向全國。”武安地區有8000多年的谷子種植歷史,是聞名遐邇的“中國小米之鄉”。近年來,該市緊緊圍繞農業領域改革,高度重視小米產業發展,逐年加大政策資金支持力度,科學制定多部行業發展規劃,協調爭取資金投入,扶持業內企業發展,如今谷子種植面積達到28萬畝,畝產達到300公斤以上,涌現出一批帶動能力強、發展效益好的龍頭企業和新型經營主體,擁有了“米香樂”“磁山粟”等優秀品牌,打造出武安小米指數平臺和產業數據平臺。
堅持科技引領,繁育優質谷種,推動小米產業“創新發展”。該市以中國農科院、河北省農科院為技術依托,與省谷子研究所簽訂長期院地合作協議,邀請專家長期指導,高標準建立河北省農業(谷子)創新驛站。從引進示范冀谷19起步,試驗、示范、推廣冀谷31、38、39、41、42、168等一系列新品種,執行優質良種繁育保障工程,實現了簡化栽培、全程機械化,種植區域開始由丘陵山區向平區轉移,種植形式也由原來的小農戶向規模化種植大戶發展,小米品質全部達到國家一級優質米標準。
創建精品基地,夯實產業基礎,全力打造精品“產業集群”。該市依托“小米主導產業”省級精品現代農業園區,高標準創建河北省大而特(谷子)精品示范基地、三品一標示范基地、谷種繁育基地等,大力推動谷子產業集群式發展。目前,谷子產業集群內有效灌溉面積達16.8萬畝,機械化水平全國領先,擁有谷子覆膜播種機、谷子聯合收割機、拖拉機、地膜回收機等農業機械3000余臺(套),谷子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達到90%。
優化產業布局,提高優質產能,推動小米產業“日趨壯大”。武安市堅持以產品加工為引領,以技術創新為動力,以融合機制為紐帶,通過引導優秀農戶轉型、培育新型經營主體和發展加工企業,推進生產、加工、銷售及休閑等相關服務業的有機整合,延長產業鏈、提升價值鏈、拓寬增收鏈,優化產地生產力結構布局,促進一、二、三產業緊密連接、協同發展。目前,市(縣)級以上龍頭企業6家,谷子精深加工年產優質精小米5萬噸。擁有社會化服務組織18家,為農戶提供農資購銷、生產托管、產品銷售等專業化服務,其中禾旺家庭農場入選河北省“農業生產性托管服務品牌二十強”。武安小米醋加工企業已經發展到10多家,新上了小米酒、小米掛面、小米粉等加工企業,提高小米附加值,加快武安小米精深加工全產業鏈開發。
強化宣傳營銷,挖掘產品特色,培育打造小米“響亮品牌”。該市圍繞“磁山文化”,挖掘產品特色,強化武安小米品牌建設。打造“米鄉樂”“晶秋”“磁山粟”“洺水源”等品牌,其中“磁山粟”“米鄉樂”被評為“河北省十大優質品牌小米”。國家質檢總局授予武安小米“地理保護標志產品”,中國作物學會粟類作物委員會授予“世界粟之源”稱號,武安小米被評為河北省區域公共品牌,被農業部錄入名特優新農產品目錄。同時,充分利用廣播、電視、互聯網等多種渠道宣傳武安小米品牌,通過央視《千載傳承食在武安》《粟稷中國》《粟說一粒小米的故事》等欄目向全國推廣武安小米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