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前夕,肥鄉區天臺山鎮南謝堡村迎來了一年中的高光時刻,家家戶戶包粽子、賣粽子的繁忙景象隨處可見。6月7日,記者走進南謝堡村,空氣中散發出的淡淡粽香撲鼻而來。一粽香飄600年
拈起3片粽葉彎成尖尖的圓錐,抓一撮泡好的江米,放入2顆棗,再抓一把江米填滿,將粽葉彎折蓋住,層層包裹,拿著粽繩的雙手翻飛幾下,一個精致的粽子就成形了……7日上午,記者走進南謝堡村村民尹社家時,只見幾名婦女穿戴防具,圍坐在準備好的食材旁,一邊說笑一邊包粽子。
自5月25日起,尹社一直忙著包粽子、煮粽子,有時候忙到很晚。“平時每天包一千個左右,到端午節前幾天,每天就得包兩三千個粽子,還得雇人來包。”尹社笑著說。
端午節前夕是粽子銷售旺季,每到這時,尹社家粽子訂單不斷。這不,幾天前一家超市又從他家訂了2000個粽子,這可把他高興壞了。短短十余天,他已經賣出超一萬個粽子,簡單測算,忙到端午節那天,怎么也能收入兩萬余元。
尹社告訴記者,他家祖孫三代包粽子、賣粽子,當年家人是將煮好的粽子放在大袋子里,坐著車把粽子賣到了邢臺,“那時候拉過去多少賣多少,賣得很好。”
這樣賣粽子的經歷,幾乎每一位南謝堡村老一輩村民都有過。作為中國北方糖餡粽子的起源地,南謝堡村被譽為“粽子村”,家家戶戶包粽子的傳統可追溯到600多年前。
“聽老輩兒人說,南謝堡村屬漳河古道,相傳明朝時期古漳河泛濫,支流星羅棋布,蘆葦遍地叢生,稻谷豐登,村民摘新鮮葦葉包糯米,以此充饑,逐漸形成獨具特色的食品。”村民冀英的告訴記者。
凡是吃過冀英的包的糖餡粽子的,沒一人說不好吃。57歲的冀英的是南謝堡村婦女主任,也是村里公認的“包粽子能手”。
又到端午節,村里家家戶戶忙著打粽葉、熬糖、泡糯米、包粽子。這些日子,冀英的每天都走家串戶,誰家有困難她就搭把手。
今年,村民侯霞的家接單量大,一天要出2000個粽子,冀英的主動上門,幫忙把制作糖餡粽子最核心的“糖蛋餡”做好。
“糖選用的都是優質的白砂糖。制作糖餡粽子最核心的工藝就是‘炒糖’和‘搓糖蛋’,這是精髓也是絕活。”冀英的邊干邊講。
在南謝堡村,村民們打小就吃家里老人包的粽子,自己學會后,不光將“傳統味道”延續下去,還可以憑包粽子的手藝增收。
村支部書記張亮介紹,南謝堡村有395戶村民,其中200多戶700多名村民從事粽子制作、包裝、加工和銷售。粽子產業已經成為村里重點發展的產業。
年銷粽子600萬個
正午時分,記者走進南謝堡村粽子加工廠車間時,工人們仍在加班加點忙碌著。一個個經過烹煮、滅菌、抽真空打包、裝箱后的粽子將通過快遞物流運輸至全國各地。
2020年,在外地打工的南謝堡村村民路貝貝瞄準家鄉的美食特色,在村兩委的支持下,決定回鄉創辦粽子加工廠。當時,他下決心要將“南謝堡村的粽子”賣得更遠一些。
靠著越來越大的名氣,一年四季包粽子在南謝堡村已是常態。從正月初八起,粽子加工廠就開始包粽子,接訂單。
“端午節前夕,我們的粽子訂單接連不斷。昨天廠內剛接到一筆60萬元的訂單。”路貝貝告訴記者,加工廠現階段每天制作超2萬個粽子。
端午節粽子訂單紛至沓來的同時,加工廠的40多名工人也接連趕工忙碌。廠子里用的工人都是本村村民,多為女性。她們承擔了粽葉清洗、包粽子、蒸煮粽子、真空打包等工作。
49歲的尹云娥在工廠做活已有4年。一天包1000個粽子,這是她給自己定下的“小目標”。疊粽葉、塞配料、拴繩子……短短15秒鐘,尹云娥便纏出了傳統的舌尖味道。
“我們的報酬是按個計費,我大概每月能掙上八九千元,包得快的每個月能掙到一萬多元。”尹云娥說。
“我們從2月份就開始準備端午節的訂單,到端午節時,粽子銷量達300萬個,為村民增收40余萬元。”路貝貝高興地說,現在全村全年銷售粽子達600萬個,農閑時大家就來粽子廠里工作,能在家門口增收,大家心里別提有多高興。
從鮮為人知的古村到聞名全國的“粽子村”,南謝堡村用4年的時間描繪出了鄉村振興的宏偉變遷。目前,該村結合粽子產業發展特色,村內投資100萬元成立合作社,指導粽子產業發展,進一步整合粽子產業,統購統售,外拓銷售渠道,內強品質,形成品牌效應,把粽子做成村里支柱產業、特色產業,實現強村富民的目的。
“今后將鼓勵企業進一步提升生產加工能力,同時利用電商平臺,拓寬產品銷售渠道,帶動更多村民就地增收致富,讓小小的粽子真正成為興鄉富民的‘搖錢樹’。”肥鄉區天臺山鎮黨委書記李志浩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