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機麥收人,又被叫作機械麥客,他們是農業現代化進程中不可或缺的力量,通過使用先進的農業機械,不僅提高了麥收的效率和質量,還降低了勞動強度,為農民節省了時間和精力。同時,他們也推動了農業機械化技術的普及和應用,為農業生產方式的轉變做出了貢獻。恰逢麥收時節,記者在永年區劉漢鄉劉備村,采訪了一對兒來自河南安陽的麥收夫妻——閆騰飛和榮寧。
子承父業麥收人
閆騰飛,37歲,早些年,他跟著父親一起跑麥收,用他的話講,是給父親打配合,沿著許昌、安陽、邯鄲、保定這條線路由南向北趕麥收。現在父親60歲跑不動了,把這活兒交給了他。他帶著妻子榮寧一起跑,目前夫妻二人已經干了八九年的時間。
“以前南到過湖北,北到過唐山和內蒙古,現在基本上是許昌、安陽、邯鄲、保定這條線路,必須有人給帶隊,負責安排線路,再聯絡當地的介紹人,由當地介紹人安排具體的農戶及收割地塊。”他說。
經了解,他這次來邯鄲永年,是一位成安縣農機手介紹的。前些天他們都在許昌收割小麥,彼此認識之后,性格脾氣相投,建立了信任,就跟著來到永年再收割一茬小麥,接下來也要繼續往北走,正好順路。
開收割機必須搭配一名副手,司機負責收割機作業、檢修、保養,副手負責具體作業時的丈量土地面積、結賬、生活日常打雜等。如果用外人,就要涉及開工資,所以現在都是用家里人,有父子的、有兄弟的,大多是夫妻一起出來。
“比如,躲避麥田里的障礙物,倒車、轉向時對四周情況的觀察都需要有人配合指揮,其實也挺操心的。就像打仗的狙擊手必須配備一名觀察員一樣,這樣才能在更大程度上保證安全作業、精準作業,安全精準了,可以省去很多不必要的麻煩,這也相當于掙到錢了。”閆騰飛饒有興趣地講。
麥收是個技術活兒
閆騰飛說:“以前家里還有一臺用了4年的舊收割機,這次帶過來一臺今年剛貸款買的機器,是雷沃GR80,像雷沃、谷王、東方紅等都基本上是收割機的一線產品。這臺機器原價22萬多元,因為國家鼓勵農民使用農業機械化設備,所以去除3萬多元的補貼,最后價格19萬元不到。”
每次出門之前,他就已經做好機器的維護保養,帶上各種備件、易損件,比如皮帶、鏈條、軸承。另外,就是去加油站加柴油,由于柴油機會排出污染氣體氮氧化合物,為了環保規定還必須加尿素液,不然不讓上路,尿素液能降低這種污染,這些都得算是出門麥收成本的一部分。
另外,還要檢查是否攜帶R本駕駛證和當地農業農村部門給開出的跨區作業證。路途遠的話,夫妻倆就待在收割機駕駛室里,讓拖車拉著收割機在路上走,從邯鄲到保定,找拖車運送路費也要一千二三百元,有的時候還不止這個價格。
“在以前過黃河大橋還要收費,現在國家政策支持,一路上通過橋、洞、高速收費站都免費。有時候距離比較近,為了省運費,我們就自己開著收割機在路上走,收割機最大速度是40邁,實際在路上也就是35邁,直著朝前開沒問題,但是在拐彎兒的時候,新手控制不好的話,很容易發生甩尾的情況。”他說。
就在前些天,他在許昌收麥過程中,粉碎機零部件壞了,這種新出的機型在市場上配件不太好找,找了好幾個農機門市還是配不上,最后只能找個差不多的先湊合著用,同時讓銷售方給廠家聯系郵寄配件。碰到這樣的事情,他覺得能不耽誤機器下地干活,就算相當不錯了。
這一路之上,也有讓閆騰飛暖心的事兒:“有一年去許昌收玉米,大概是10月份,我自己開著機器在路上,大晚上11點,輪胎沒氣了,正好運氣也不錯,走不遠看到個補胎的店還開著門,補胎師傅很細心,不但給補好,還在內胎外胎之間給多墊了一層膠皮,最后才收了100元費用,挺讓人暖心的。”
下地收割的時候,他一般先讓媳婦兒用測畝儀測量整個地塊的面積,然后檢查地塊里是否有各種障礙物,該繞著走就繞著走,大體上是從外圍按照“回”字形收割,最后到地塊中心,這樣機器不用調頭,也節省各項成本。
“像我的這臺機器,本身自帶的儲糧倉可以容納3000斤,滿載了之后,把糧食卸在農戶的運糧車上,我再回來繼續收割。另外,農戶們也對我們很好。”他說,“這次來劉備村種糧大戶武松這里,他對我們非常客氣,食宿都給我們安排好了,天氣比較熱,還給買了雪糕降溫,真的很感動。往常在路上都是領隊負責我們的食宿,但要每畝抽成大概5元,有時候我們也用自己帶的帳篷,在僻靜處過夜。”
夫妻攜手走四方
“一路上,我們兩口子也常常吵架拌嘴,有時候機器壞了,需要個懂機器、有力氣、能幫上手的人。這時候干著急,很多活兒等著要干,錯過那幾天就少了很多收入,我倆就開始拌嘴。不過后來想了想,收麥的時候,自己在駕駛室還有個空調,人家在地里指揮打配合,被大太陽曬著,也心疼她,所以人家吵幾句就吵幾句,我也就不吭聲了。”閆騰飛說。
榮寧是安陽人,個子不高,圓圓的臉龐,笑起來很燦爛的那種。他們家里還有15歲的兒子和9歲的小女兒,目前由爺爺奶奶在家帶著。
每年夫妻二人外出趕麥收,一去就是一個月左右,在外測量地塊、指揮配合、收支賬目,以及沿途一路上的大事小情都是妻子榮寧的事兒。
麥收忙的那幾天,他們早上起來吃個飯,通常一直忙到夜里十一二點,中間頂多喝點水,有時候甚至忙到凌晨兩點鐘才吃晚飯,然后抓緊睡覺,因為還有第二天的活兒。
榮寧是家里老大,下面還有一個弟弟、一個妹妹,弟弟已經成家。“有次我弟弟給弟妹說,‘大姐和姐夫常年在外奔波不容易,爸媽畢竟歲數也大了,家里有個啥事的,我們多幫著照顧一下。’其實弟妹他們都挺心疼我這個大姐的……”說這幾句話的時候,榮寧掉了眼淚。
“15歲的兒子也很懂事,我跟騰飛在家的時候,兒子還會把我們換下來的衣服拿到洗衣機里去洗,洗完了再一件一件地晾起來,沒想到一瞬間孩子就長大了……”榮寧說完又笑了。
每年麥收結束,到秋收中間這段時間,他們夫妻倆還會跑到北京、天津、上海等地去打零工,大工小工都做,有時候一天能有個三四百元的收入,帶回家里補貼家用。問起榮寧對未來有啥期待,她說:“希望父母身體硬朗,兒女孝順懂事,將來能有個好點的工作,我就放心了。”
邯鄲新聞傳媒中心記者 胡浩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