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管距離暑假還有大半個月,但不少研學機構推出的支教研學項目卻早已售罄。據了解,參加這些以支教為名義的研學活動“7天收費萬元就能拿到志愿者公益證書、鄉村助學研學報告”,而那些“被參與”此類研學項目的孩子,則奔波在各類“公益課堂”“免費夏令營”之間,應付種類繁多、質量參差不齊的支教研學團……由此衍生出的從宣發引客到高價支教售賣的產業鏈,使公益儼然成了一門“生意”。
上游新聞注意到,就在去年,在短視頻平臺上出現了眾多“劇本公益”擺拍視頻,在引發公眾聲討及平臺整頓之后消失。然而,瀏覽近年相關新聞可以看到,“變味”的公益時不時地引發公眾關注,并往往有著固定的“套路”,上游新聞對此進行了梳理。
套路一:
“捏造苦難”博同情
據央視新聞報道,近期,受商業利益驅使,一些研學機構會將山區的孩子包裝為“尋求支教老師的學生”,并借此推出研學項目。在某知名研學機構的海報上,幾名皮膚黝黑、頭發凌亂的“大涼山的孩子”被公然印于其上。這樣的海報,很容易就吸引到人們的目光。
不過前不久,在一些打假視頻中,當地學校老師指責某些博主“惡意編造”“捏造苦難”的行為。“我還從多名支教老師社交賬號看到了大涼山的真實一面,既有新建的鄉村小學,還有教室里的新課桌、白板、投影……”一位有意參與公益支教的志愿者介紹。
再看研學的內容,也跟“公益”相去甚遠。
據報道,一些研學機構打著“公益”名義,高價售賣大涼山支教研學項目,價格普遍在8000元-11000元,個別較貴的項目則賣到了40000元。而廣東一家公益組織創始人唐麗麗介紹,自己已連續三年組織志愿者去大涼山支教研學,只收取10天吃、穿、住成本費,約3600元,“售價上萬元的支教研學其實是打著‘公益’幌子變相賣產品,有些項目毛利達70%。”
網絡上的研學支教活動。央視網
而部分支教研學過于商業化,導致很多商業教學團隊志愿者未經選拔、缺乏專業培訓,實際支教效果堪憂。
例如,不少商業支教研學團的支教老師并未達到教學水準,難免出現教學失誤;有些“支教老師”甚至就是小學生,他們將英語單詞和26個字母寫在白板上,教導和自己年齡差不多的孩子……
但對于花錢去支教的人群來說,能在7天內獲得公益時長或是鄉村支教調研報告等,便可以為申請海外留學、擇校、評優提供相應證明。
而類似的“公益秀”去年也曾在短視頻平臺上演。
一面裂了縫的土墻面前,短視頻博主“云南波波”在鏡頭面前,給一位老人遞過去3000元人民幣。另一段視頻中,一對生活困難的姐弟,平日里靠吃土豆果腹,雖然成績好但也只能在家放羊。
許多不知情的觀看者被視頻打動,留言表示要幫助他們,不少人在主播直播時打賞、購買他們的產品,表達自己對公益慈善事業的支持。
但隨著視頻熱度不斷攀升,一些視頻被發現是“自導自演”,比如給老人的3000元錢在拍完視頻后收回了2800元。另一段視頻中的姐弟倆在接受媒體采訪時也表示,博主叔叔讓他們按照教的說,拍視頻就能給衣服,也會給錢。 “先給了我500,然后把300收回去了,就把那些臺詞說好就行。”
在彼時熱傳的一條視頻中,四川攀枝花市一名9歲小男孩“小寶”因擔心奶奶腰疼,自己背著“60斤石榴”,走了兩小時,將石榴從山上背下來,和奶奶一起售賣。最終,主播用300元買下全部石榴,并讓他們上了自己的車,表示要送他們回家。
該視頻點贊、轉發均上萬。視頻火了之后,該博主還發視頻稱“小寶家的石榴已經全部賣完了”“希望大家不要去打擾他們”“我每個月會拿500塊錢給到小寶他們家庭”,得到了評論區網友一致點贊。
然而,去年9月8日,經媒體調查發現該視頻為擺拍。“小寶”和奶奶說的話、做的動作,都是拍攝者教的,拍攝后主播共計給了“小寶”和奶奶3200元錢。
“在偏僻的山區或者農村,找最窮的家庭、拍最苦的生活、捐最多的錢……”這是人們對這類拍貧困生活并展現捐助過程的“慈善”博主的形容。很長一段時間,這類“偽慈善”“偽公益”視頻不在少數。
當地通報案情。網絡圖
去年9月20日,四川涼山州舉行新聞發布會,宣布全省首例系列網紅經濟亂象專案告破,搗毀MCN機構孵化網紅制假售假產業鏈,共抓獲犯罪嫌疑人54名,批準逮捕18人,多個涉及偽公益的賬號被處置。
近年來,四川大涼山因獨特的自然民族風情成了很多網紅、短視頻創作者、MCN供應鏈公司競相角逐之地,“流量”“淘金”成了短視頻的代名詞。除了美景、淳樸民風令人動容,一些打著助農旗號或借公益慈善之名的網絡主播也混入其中,讓公益慈善行業備受困擾。
有報道稱,在一些地區,為了加快農產品銷售,網絡主播會編造該地出現“天災”的劇情,災情導致果農滯銷,急需觀眾購買求助,以幫助果農止損。事實上,去偏遠山區、找“最窮”的村民、拍“最破”的房子、講“最慘”的故事……這些網紅團隊精心導演的悲情戲賣的只是情節,帶貨才是目的。
套路二:
“現金變積分”
打著“公益”旗號卻行著賺錢之實的還有部分舊衣回收機構。
近年來,舊衣回收行業逐步興起,隨著互聯網的持續發展,也讓舊衣回收的過程從最初的小區回收箱逐步走向了線上小程序。不過,變化的只是方式,有利環保、助力公益等關鍵詞依然是舊衣回收繞不開的宣傳語。
濟南市民孫女士通過一線上的舊衣回收小程序,郵寄走了一大包過時衣服,“既清理了家里的空間,換了一點小錢,還能助力環保公益,原本是一件好事。”可當她發現承諾支付的回收款并未到賬時,孫女士就感覺已經掉入了對方的層層套路。“說的和做的一點不一樣,這些衣服真能送到需要的人手上嗎?”
APP頁面截圖。新黃河
孫女士回憶,此前她通過支付寶搜索關鍵詞,找到了這個名叫“綠蜜蜂舊衣服”的線上小程序,“上面宣傳回收1公斤舊衣服能給6毛錢。”她說,小程序上寫著收來的舊衣服可以用于環保再生、公益捐贈、舊衣出口,“想著既清理了衣柜,又能換點小錢,還做了公益,這是一舉三得。”
隨后,孫女士按照小程序上要求,將想要回收的衣服打包好,預約了快遞員上門領取,“東西順利寄走了,后來因為工作比較忙,我就忘了這回事。”偶然想起此事的孫女士再次登錄了之前回收舊衣服的小程序,想看看先前賣舊衣的錢有沒有到賬,“結果一看才發現,訂單是已經結束了,可錢一分沒收到”。
孫女士查詢的訂單狀態顯示,此筆訂單的回收獎勵為“蜂蜜積分+森林能量”,其中蜂蜜積分可以在小程序內購買福利商品時進行抵扣,森林能量則會發放至她的螞蟻森林,“我在小程序里找了半天,只看到一張‘環保大使’的電子證書。”
該小程序首頁醒目位置確實如孫女士所述,寫有“1公斤舊衣=0.6元”的字樣,“發現沒收到錢后,我也在線詢問了客服,一直沒收到有用的解釋。”而小程序內回收物品的服務協議,對于如何向客戶支付回收報酬并未有所提及。
說好的現金支付變成平臺積分,孫女士只好選擇把積分在平臺內“消費”掉,“結果不買不知道,這還是個連環套。”
在這個小程序首頁下方,有一個“福利”選項,下拉后能看到可用平臺積分兌換的商品,大多是晾衣架、一次性手套、濕巾等生活用品。“看著界面上顯示晾衣架8元,洗碗布5元,等你點進去就不是這個價了。”她說,點進詳情頁后,這些商品的價格會一下翻幾倍,像是洗碗布,直接從5元變成了20元,至于價格陡增的原因,“展示頁上顯示的是單價,到購買的詳情頁才能看見這些商品不單賣,必須幾套或者幾個一起買,這就貴了”。
孫女士查詢的訂單狀態顯示,此筆訂單的回收獎勵為“蜂蜜積分+森林能量”。新黃河
孫女士說,不光如此,每種商品在購買時,平臺積分的抵扣還存在上限,并不能全額抵扣,“20元的晾衣架,積分最多抵扣12元,15元的消毒棉棒,積分最多只能抵扣10元。”此外,她還發現即使經過積分抵扣,平臺上所謂的這些“福利”商品,價格不僅不實惠,還比正常價格高出一大截。
孫女士表示,最初讓其下定決心嘗試使用舊衣服回收小程序的,是首頁上各種關于公益的宣傳語,“說是可以讓有需要的人申領衣服,會進行公益捐贈。”不論是前些年流行的社區舊衣回收箱,還是如今的線上回收小程序,“公益”“捐贈”一直是舊衣回收行業的主打標簽。只是大多數人的經歷都與孫女士類似,“衣服是回收走了,但究竟送去了哪里?”將衣服放進回收箱,又或者是打包郵寄走后,就再沒有關于它如何處理的消息。
“事實上,舊衣服回收說到底還是一門生意。”有業內人士介紹,與大多數回收平臺的宣傳相反,回收來的舊衣服大多用于出口貿易。2021年,廢舊紡織品循環利用技術交流會上公布的數據則顯示,目前我國廢舊紡織品每年回收量不超過產出量的10%,還有巨大的發展空間,“近些年很多公司都在入局,‘環保’‘公益’是最能吸引人的賣點”。
2022年3月,民政部發布《關于禁止不具有公開募捐資格的組織或個人以慈善名義開展廢舊衣物回收的提示》,確認只有具有公開募捐資格的慈善組織才能開展公開募捐活動。
不過,查閱民政部下屬慈善中國平臺后可以看到,當時備案內正在進行中有關舊衣回收的項目有23個,其中有項目募捐進展記錄的只有3個,這說明即使是正規組織發起的舊衣回收公益項目,不透明不清晰的現象依然存在。
套路三:
名為慈善,實為傳銷
而在公益和慈善的名義之下,更有人走上了違法犯罪的道路。
據CCTV今日說法欄目近期披露,2022年3月,西南某市的丁女士做生意認識了一位姓楊的男子。楊先生經常在朋友圈里發一些公益活動的照片,丁女士很感興趣,詢問楊先生自己能否同樣參與其中。楊先生便向丁女士發出了邀請,稱不用出錢,只需要組建一個小團隊,確定好幫扶對象,就可以直接申請公益款。
楊先生給丁女士轉了2萬元善款,幫助丁女士和她的團隊成功開展公益活動。在此之后,丁女士也加入了“善德馨”協會。每次組織公益活動,楊先生都會如約把所需善款轉過來,這讓丁女士對他愈發信任。
2022年5月,楊先生告訴丁女士,“善德馨”協會是通過投資理財獲利的,每次的善款就是從利潤里撥出來的一小部分,如果丁女士感興趣,也可以和協會一起投資獲利。隨后,楊先生向丁女士介紹了一款由“善德馨”推出的投資理財應用程序。
為了獲取更大的收益,丁女士一邊不斷增加投入,總額高達300多萬元,一邊鼓勵親戚朋友也一起來投資。然而,直到投進去的錢款全都取不出來,丁女士才意識到自己被騙了。
相關APP。央視新聞
當地警方立即對“善德馨”協會展開調查。經查,該協會沒有經過登記備案,屬于非法社會組織。它自稱由一家總部位于新加坡的公司成立,并推出一款投資理財應用程序,其中涉及到的理財項目看起來都是尖端科技項目,聲稱可以在短時間內獲得高收益。
投資理財的同時,使用這款應用程序還可以通過“拉人頭”的方式獲利。警方發現,“善德馨”協會推出的投資理財應用程序中具備三層及以上的層級關系。每一個投資者都可以發展下線組成自己的團隊,團隊的人數越多、層級越多、充值的金額越高,團隊長的獲利就越高。
警方認為,上述行為已涉嫌構成組織領導傳銷犯罪。2022年9月20日,當地警方對“善德馨”協會涉嫌組織領導傳銷活動案進行立案偵查。
“善德馨”協會前期通過慈善公益活動吸引愛心人士,同時在大眾面前樹立富有愛心的企業形象;再通過介紹善款來源,讓大眾相信協會雄厚的資金背景和投資理財的能力;最后通過“讓好人有好報”的話術,讓更多人參與到投資理財中。
案件涉及到二十多個省份,當地警方提起全國性的集群戰役。通過對“善德馨”協會投資平臺后臺數據的梳理,警方發現注冊用戶已經達到59000多人,充值金額高達33億元人民幣。
而早在2017年,以“扶貧濟困、均富共生”等為幌子,犯罪嫌疑人張天明就一手炮制出“善心匯”新型傳銷騙局,通過搭建“善心匯眾扶互生大系統”平臺,以“布施”和推薦他人加入獲得高額返利為誘餌,采取“拉人頭”的方式大肆發展會員,構建起一個巨大的龐氏騙局帝國。
專案組民介紹,在“善心匯”“新經濟生態系統”中,張天明設計了一套以善為名的斂財系統,參與者向推薦人購買1顆“善種子”(每顆300元),即可在“善心匯”系統激活一個賬號,然后可以參與公司動態模式和靜態模式兩種系統玩法。
據介紹,在靜態模式下,會員在系統平臺內先打款捐助其他會員,這種行為被稱為“布施”,然后系統平臺會安排其他會員對已“布施”會員進行所謂的捐助,這種收款被稱為“受助”。根據匯款金額的多少,系統分為特困、貧困、小康、富人、德善、大德六個社區,金額從1000元到1000萬元不等。
所謂的動態模式,即參與者推薦他人加入“善心匯”,可以獲得系統獨有的跳級制推薦獎,如可以拿到第一層下線“布施”金額6%、第三層下線“布施”金額4%、第五層下線“布施”金額2%的提成,所獲提成50%可以提現,另50%則在平臺內存為“善心幣”,可用于在“善心匯”公司設立的慧尚商品城消費。
辦案組民警介紹,“善心匯”成員除了可以通過上述靜態模式、動態模式取得收益外,還可以在晉升功德主、服務中心會員級別后,以4.5折至8折價格向公司購買“善種子”和“善心幣”,再以原價或相應折扣價售賣給下線會員使用,從中賺取差價。
該案另一主要犯罪嫌疑人黃某交代,在“善心匯”的上述模式下,公司收益非常可觀,一個月就可能有上億元進賬,如果一個人成為了公司的高級別會員,還可以拿到很高的管理獎,短時期內就將賺到一個普通人可能一輩子都賺不到的錢。
就這樣,短短一年左右時間內,“善心匯”傳銷平臺從最初的數人、數十人,急速增加至500余萬人,張天明迅速建立起了一個極為龐大傳銷帝國。
整治:
規范“偽慈善”需要多方合力
以公益支教為名的研學以及“偽慈善”直播、視頻消耗著大家的同情心,不少網友擔心,日積月累之后,人們會像“狼來了”的故事一樣,不敢再輕易信任他人、給予幫助;然而更為嚴重的是,披著“公益”“慈善”外衣的違法犯罪行為更是為社會帶來了巨大的風險。
中國政法大學數字社會治理研究院院長許身健表示,規范“擺拍賣慘”“偽慈善”視頻,需要多方合力:
首先,相關監管部門應加大監管力度,規范網絡行為,整治網絡亂象,凈化網絡空間。其次,直播從業者要規范自身行為,樹立責任意識。第三,網友要提高自身分辨能力,防止被虛假信息誤導、操控。最后,平臺要履行監管義務,懲處違法違規直播行為。
目前,各地網信部門、公安部門等都在聯合打擊“擺拍賣慘”“虛假助農”“偽慈善”等亂象。
去年9月11日,抖音集團發布了《2023年第二季度安全治理透明度報告》。數據顯示,去年二季度,抖音針對一些擺拍、賣慘、夸張凸顯社會與家庭矛盾等不實信息,或借助發布“助農”“助老”“助殘”“助困”等謀求商業變現的內容,進行了嚴格治理,累計處置偽公益賬號9000個。
上海君瀾律師事務所專職律師劉紅丹表示,當下,網民的理性程度在不斷提升,靠廣泛的網民監督效果更好。網民可以理性判斷,在發現“擺拍賣慘”“偽慈善”視頻時及時找政府公共服務機構反饋核實。
而對于以公益支教為名的“天價”研學,6月12日,潮新聞從多位知情人士處獲悉,涼山州教育和體育局已對此報道給予高度重視,并在全州范圍內緊急開展以“支教”名義進行的各類“研學”和“公益”活動的專項排查,同時迅速制定并出臺了進一步規范社會支教管理的相關文件,以維護支教活動的公益性和教育質量。
不少業內人士指出,公益支教需要雙向奔赴,志愿者在具備專業技能的同時,也得契合受教地區的實際需求。一些個人或機構不合規甚至“賣慘式”售賣支教的行為,最終還是會導致花錢的志愿者、受資助的孩子都成為“公益生意鏈”的受害者。此外,研學的重要性在于提升孩子素養,而非滿足做公益的成就感,或是盲目跟風。
另外,針對舊衣回收中的不規范行為,社會公眾可通過全國慈善信息公開平臺“慈善中國”(cszg.mca.gov.cn)查詢活動舉辦方是否具有公開募捐資格。如果發現不具有公開募捐資格卻開展廢舊衣物公開募捐活動的,可以向當地民政部門舉報。發現假借慈善名義或者假冒慈善組織開展募集廢舊衣物活動,騙取財產的,可以向公安機關舉報。
而針對以公益或慈善為名的犯罪行為,民警將傳銷三大特點進行了深入細致的解釋,即判斷一個組織是否涉嫌傳銷,先要看其是否要求交納或者變相交納入門費,即交錢加入后才可獲得計提報酬和發展下線的“資格”,如“善心匯”的會員激活費300元正是入門費;其次要看其是否直接或間接發展下線,即拉人加入,并按照一定順序組成層級,“善心匯”網絡傳銷案中的動態模式中層級非常明顯,可以是普通會員發展下線組成層級亦可以成為高級會員組成層級等;最后要看是否為上線從直接或間接發展的下線銷售業績中計提報酬,或是否以直接或間接發展的人員數量為依據計提報酬或返利,“善心匯”傳銷案中的動態模式正是以下線投資額多少來計酬獲利,正是以發展人數和發展層級來計酬。
“現在的新型傳銷活動很多都打著各種網絡新概念和新型營銷方式的旗號,采取虛假、夸大宣傳的方式,以潛在的高額回報誘惑群眾參加,通過發展人員、繳納費用維持運作,蒙蔽性、欺騙性極強。”相關辦案組民警說:“這種‘不勞而獲’‘拉人頭’的模式因違背價值規律和誠信原則,且資金運轉難以長期維系,一旦資金斷裂,加入者必將面臨嚴重損失。”
因此,辦案組民警提示,廣大群眾一定要擦亮雙眼,警惕新型傳銷犯罪騙局,不要輕信騙子的謊言,相信存在“天上掉餡餅”的好事,最終讓自己蒙受巨大財產損失。
上游新聞綜合自 央視網、潮新聞、新黃河客戶端、蘇州日報、國是直通車、公益時報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