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原材料麥秸稈到草編成品,要經過染色、繪圖、編織等20多道大小工序,常規的京劇臉譜作品制作大概需要一個月左右時間,復雜的大型草編屏風則耗時長達三個月。”近日,在大名縣草編展示館內,國家級非遺傳承人王群英講述著草編作品創作的不易。大名縣擁有“草編之鄉”的美譽,手工草編歷史悠久。2008年6月,大名草編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無論是拇指大小的草編裝飾扣,還是面積達9平方米的草編屏風,每一件作品都凝結著制作者的匠心,呈現著草編藝術之美。
然而曾幾何時,大名草編卻面臨著“失傳”的危機。
王群英說:“大名草編采用純天然麥秸稈為原料。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隨著高產小麥大規模推廣種植,這種小麥秸稈高度低、質脆易斷,并不適合制作草編。此外,由于草編手工藝品制作費時、費力,經濟價值有限,許多從事大名草編制作的手藝人都選擇了轉行。”
即使面臨這種困境,王群英等草編藝人卻始終憑著熱愛和使命感堅守著這項事業。“我們與農戶簽訂高桿麥種植協議,長成后全部回收,既解決了草編原材料的來源問題,又增加了農民收入。”王群英說。
在當地的全力推動下,通過參加國內外民間藝術節、民俗文化節、中國文化藝術展等,大名草編的名氣和影響力日益擴大;通過開展草編藝術進校園、進社區、進農村、進家庭等傳播活動,實施針對大學生的非遺技藝培訓實踐項目,越來越多的人走近大名草編、了解大名草編、愛上大名草編,并主動擔當大名草編的文化傳播使者。
近年來,大名成立了草編協會,采取“傳承人+公司+基地+農戶”的傳承發展模式,在全縣城鄉建立了多個草編傳承基地,為農民搭建起居家從事草編制作的創業就業平臺。
在西付集鄉大寨村的一家草帽加工廠,生產廠房內縫紉機有節奏的“噠噠”聲此起彼伏,近百名村民坐在縫紉機前,手中的針線飛快穿梭。已經完成制作的草帽與草編包被有序地碼放在車間一角,旁邊則堆放著已經打包好的貨箱。
在廠里打工的村民趙密君告訴記者:“農忙時就下地務農,農閑了就來這里干活,制作一頂草帽能收入0.6元至1元,熟練的工人一天能生產二三百頂。”建在“家門口”的這家草帽加工廠,不僅讓她能利用農閑時間增加收入,還不耽誤照顧孩子老人。
西付集鄉黨委書記張昆介紹,該鄉草編從業人員有2500多人,已形成年加工餐墊3000萬張、草帽及其他草編工藝制品2000萬件的規模,餐墊出口量居全國第一。
通過持續不斷的推進與發展,目前大名全縣已有30余家草編工藝品生產企業,吸納3萬余名農民從事草編制作。同時,還有上萬名農民投身于草編原料的采集、運輸和銷售等相關環節。該縣已成功構建了一個集產品設計、加工到銷售的草編產業鏈,為農民帶來了人均年增收超過1萬元的經濟效益。
大名草編產業的興旺發展,為這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發揚提供了強力支撐、注入了強勁動力。多年來,大名草編傳承人也不斷創新,努力設計開發更多新產品,當前已形成獨具藝術特色的草編京劇臉譜、草編時裝、草編屏風、草編成語典故、草編國畫、草編書法、草編裝飾盒、草編生肖、草編建筑、麥稈畫等十余個草編藝術大系列,總計上千個品種。
美輪美奐的大名草編形象生動、風格古樸、時尚典雅,具有較高的欣賞價值、使用價值和收藏價值。大名草編制品市場不僅覆蓋全國,還成功出口到十幾個國家和地區,深受廣大消費者的喜愛。如今,該非遺“老手藝”變身致富“新產業”,在推進鄉村振興中發揮了重要作用,煥發出別樣風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