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來,周邊游、民俗游以及小眾城市的“反向旅游”拉動國內旅游市場消費,“養生旅游”也引領了消費市場的新潮流,旅游市場呈現出多元化的消費趨勢。據文化和旅游部最新數據,今年端午假期,全國文化和旅游市場總體平穩有序,據測算,國內旅游出游合計1.1億人次,同比增長6.3%;國內游客出游總花費403.5億元,同比增長8.1%。人們出游意愿強烈,文旅市場供需兩旺,多地消費市場表現活躍。
從“保溫杯泡枸杞”的日常養生,到愉悅身心的康養度假,人們的健康需求和旅游觀念不斷升級,康養旅游正在成為我國旅游市場的新風向。飛豬數據顯示,今年端午節假期,成都周邊新晉日游目的地德陽、新疆北部環線必經的博爾塔拉、克拉瑪依,被稱為有“隱世之美”的郴州等小眾目的地預定量增長迅速。
近年來,各地接連推出養生旅游項目,為游客打造一場身心愉悅的旅程。近日,山東“中醫藥文化旅游體驗周”正式啟動,邀請游客觀賞精品雜技劇匯演,品嘗黃河鯉魚等東阿特色美食,親身體驗東阿阿膠等中醫藥文化。蘇州的吳門醫派則為游客提供了沉浸式的康養民俗體驗,其特制的驅瘟避邪香囊和醒脾湯成為游客的熱門選擇。
綠色生態游也成為文旅市場的新熱點,依托我國豐富的自然資源,森林浴、山水徒步、有機農莊體驗等活動深受游客喜愛。據《2023年中國國土綠化狀況公報》顯示,2023年全國生態旅游游客量達25.31億人次。今年端午節期間,江蘇省宿遷市推出“綠游宿遷”生態文化精品體驗線路,從濕地之都到醉美酒都,從水美田園到林海花鄉,為游客提供了親近自然、感受生態之美的別樣體驗。
“科技創新和綠色發展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關鍵因素,這在文旅產業中同樣具有重要意義。”中國人民大學創意產業技術研究院副院長宋洋洋表示,在當下,人們對文旅消費的需求已經從傳統的景點觀光向休閑度假、深度體驗轉變,釋放出對沉浸式文旅體驗的巨大需求。
如今,人們所熱衷的文旅消費不僅僅是“體驗民俗”,更是“文脈傳承”。在剛剛過去的“文化和自然遺產日”主題活動中,各地博物館成為“國潮”旅游的好去處。北京史家胡同博物館舉辦的“忽而今夏,歲歲安康”游園活動,集文藝表演和多種傳統文化體驗項目于一體,為游客提供了一場視覺與心靈的雙重盛宴。
從“賽博養生”的Z世代年輕人,到引領“銀發經濟”的中老年人,養生旅游作為文旅融合發展的新亮點,正逐漸成為消費市場的“新寵”。在云南麗江,年輕游客可入住梅里雪山雪景房、徒步穿越明永冰川、漫步森林公園、觀景日照金山,感受一場解壓之旅;在廣西南寧,中老年游客可以探訪世界著名長壽之鄉巴馬、泛舟百鳥巖感受水上蘆笛巖的光影變幻、漫步北海銀灘和原生態火山島嶼,享受悠閑的慢生活。
“積極推進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發展,是堅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的應有之義。”中國旅游研究院院長戴斌表示,健康旅游將是我國文化和旅游融合新時代的新增長點,要大力擴大健康旅游的觀念推廣和理念導入,加大數據、科研、教育領域中的公共投入,培育健康旅游的市場主體,擴大健康旅游的國際合作。(王檬對本文亦有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