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壞了包賠”的陽山水蜜桃,讓六旬老人、返鄉青年過上甜蜜日子
凌晨四點剛過,夜幕還籠罩陽山鎮上空,年過六旬的徐月娣就已騎上她那掛滿泥灰的電摩,奔向自家水蜜桃倉庫。最近幾日,早上不到五點,她就開始在倉庫忙碌,直到晚上十點回家,一天要打包1000多箱水蜜桃。
七月上旬,正值江蘇無錫陽山水蜜桃的白鳳品種熱銷,徐月娣也迎來一年中最忙的時節,倉庫日出貨量峰值有望達2000-3000箱,“網上需求量非常大,不怕賣不出去,只愁沒有桃子賣”。
依托得天獨厚的地理條件和氣候環境,陽山水蜜桃皮薄肉細、味甜多汁,享譽大江南北。過去,徐月娣等當地果農或是挑著沉重的擔子到本地市場售賣,或是凌晨租車到周邊城市賣,既辛苦還賣不上價。
而今,在拼多多等新電商平臺的支持下,徐月娣和老伴已實現不出陽山鎮就能年入百萬元。他們種出的水蜜桃也走出了“長三角”,最遠賣到西北五省,香港消費者也能品嘗到這口盛夏的“鮮甜”。
▲七月上旬,正值陽山水蜜桃熱銷,徐月娣忙著采摘、打包、發貨。俞宏浩|攝
為推動地域特色農產品加速出村進城,拼多多近年來不遺余力投入資源,提升農貨上行效率。今年5月,拼多多“農云行動”走進江蘇無錫,為消費者提前鎖定質優價美的陽山水蜜桃之時,還通過電商培訓、一對一答疑解惑等方式大力培養“新農人”,加速推進當地水蜜桃產業“觸電”。6月,早熟品種迎來上市期,拼多多又傾斜百億補貼、秒殺萬人團、直播等資源,擴大對陽山水蜜桃的曝光和真金白銀的補貼,使得相關訂單同比增長15%-20%。
一種模式,盤活一個產業,帶動的不只是一方經濟。將“陽山水蜜桃”打造成金字招牌的電商人,正將這套生鮮電商經營模式復制到更多地域特色農產品上,為全國多地返鄉年輕人提供了就業機會。
蜜桃“觸電”助農增收
作為土生土長的陽山人,徐月娣不僅是陽山水蜜桃產業壯大的見證者,也是電商扶持地域農特產的受益者。
陽山水蜜桃,有近百年栽培歷史,屬于國家地理標志產品。當地中酸性火山巖土壤環境,以及全年超3000小時的日照條件,造就了水蜜桃果大色美、香氣濃郁、汁多味甜等特征。
正宗的陽山水蜜桃,外皮薄、韌性大,可以直接撕,平均糖度達到15度,少數優品糖度可超20度,比一般的西瓜還甜。特別是中晚熟的白鳳品種,外形圓潤、顏色粉嫩,備受消費者喜愛。近兩年,網絡上流行一種新吃法——將水蜜桃充分捏軟以后,插上吸管直接“喝”。這讓白鳳的熱度持續攀升,大果難求。
種了一輩子水蜜桃的徐月娣,深切感受到這些年陽山水蜜桃市場熱度的變化。上世紀九十年代前后,每逢水蜜桃成熟,徐月娣和老伴兒都得裝著幾百斤果子到處去賣。
“在無錫本地市場只能賣到五六毛一斤,品質好的也就一塊多。”徐月娣回憶起年輕時賣水蜜桃的日子,困難重重。本地種桃者多、供給大,桃子不僅很難賣出好價,一旦延誤了出售時機,更多果子還會變質腐爛。
辛苦一年的成果,不能眼睜睜看著全白費。夫妻二人就與朋友一起租車,到一百多公里外的上海銷售。為保證水蜜桃的新鮮度,兩人幾乎每天都是傍晚開始采摘,午夜十一二點再和別的種植戶一起包車出發,直奔上海虹口的一家菜市場。剛把水果攤擺好,天就亮了。
自從在上海打開生意市場后,徐月娣不再愁水蜜桃賣不出,但她需要晚上采桃、運輸,“最忙時,五天五夜沒怎么睡覺,老伴在上海連續待了十多天”。
▲陽山鎮“觸電”后,徐月娣和老伴種的桃子再不愁賣。劉舟|攝
隨著互聯網技術的日漸成熟和農村電商的飛速發展,徐月娣的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八九年前,在身邊朋友的帶動下,兒子胡強開始嘗試電商生意。
初入電商賽道,胡強有諸多困惑與不解。他深知術業有專攻,自家的優勢在于水蜜桃供給,后端銷售運營應該交給更有能力和經驗的人。胡強找到同在無錫做生鮮電商生意的楊氏草莓農業專業合作社理事長李成龍合作,由后者助其銷售。
自此,徐月娣再也不用外出賣桃,過上了果園、倉庫、家三點一線的生活,“我們采摘打包好直接發出去,或者別人上門來收,方便多了”。
在電商平臺上,陽山水蜜桃不再論斤叫賣,而是按個頭銷售,“身價”暴漲。“一斤五兩左右的水蜜桃,一個可以賣到五六百元。”徐月娣笑著表示,自己現在一畝地每年能掙至少三萬元,不夠賣時還會找周邊農戶收桃,“都是論個收,六兩的桃子,一筐二十個,地頭收購價能達到160元”。
好服務讓“頭回客”變“回頭客”
公開數據顯示,2022年,陽山水蜜桃種植面積達到3.8萬畝,產量3.4萬噸。像徐月娣這樣擁有幾十畝地的“大果農”不在少數,而李成龍合作了十多個。
作為連接果農和消費者的橋梁,李成龍深知既要讓消費者買得滿意,也要讓果農賺得穩定,才能保證水蜜桃生意的持續性。經過多年摸索,他總結出一套切實可行的方法:品質和服務兼顧。
“陽山水蜜桃不指某個品種,而更多代表一種品質。”在李成龍看來,要讓生意做大做久,嚴控品質是第一步。
一方面,他在收果前會與果農進行深入溝通,對果形、糖度、重量等提出明確要求。通常,他會選擇單棵結果250個左右的桃樹,“超過這個數量,單果的養分可能供應不足,果形、口感、重量都會下降”。
另一方面,李成龍給到合作果農的地頭收購價普遍高于行情價5%-10%。只要桃子品質、賣相達標,他就會盡量采購,且價格穩定,不讓果農擔心銷路。
“我們希望用戶收到價值100元的桃子時覺得商品能值110元甚至更高,而不是看著只值50元、30元。”李成龍說。
▲在李成龍的倉庫內,流水線上鮮嫩個大的白鳳正待裝箱發出。俞宏浩|攝
但生鮮產品的履約總會有一些“意外”,尤其是水蜜桃這類“嬌嫩”的水果,采摘或運輸途中一個輕微的磕碰,都可能在幾小時后生成淤黑,影響果子的顏值和口感。
為打消消費者的購買顧慮、助力商家提高訂單轉化率,近年來,拼多多聯合平臺商家推行、普及“壞了包賠”服務,消費者在簽收后發現產品有變質、腐爛、破損等情況,可在24小時內據實申請部分或全部退款。這一服務很快被其他平臺跟進,逐漸成為生鮮電商的“標配”。
李成龍不僅認同該政策的初衷和作用,還對售后服務態度和時效提出了更高要求。在他看來,如果出現壞果、爛果的情形,要盡量從消費者的角度思考問題。畢竟,生鮮是一個高頻復購品類,做的就是品質和口碑,消費者滿意,生意才能持久。
令他印象最深的是,一位消費者在收到有磕碰的水蜜桃后尋求賠償,但當客服確認賠付細節時,消費者長時間沒有回復,客服人員就主動致電道歉,并確認了賠付方案,“對方一直夸我們服務態度很好,又在我們拼多多店鋪下單了24箱水蜜桃”。
不僅如此,李成龍還安排專員跟進物流快遞,一旦發現攬收貨物長時間沒有物流軌跡更新或運輸不及時,就會主動跟進解決。
在這套組合拳下,李成龍的店鋪排名迅速攀升并保持在拼多多細分類目前列,復購率超過40%,去年僅水蜜桃品類的銷售額就實現了指數級增長。
“拼”出更多“致富果”
酷夏的無錫,街口、市場隨處可見水蜜桃。陽山腳下,每天有大大小小的快遞運輸車停在路邊,只等裝滿貨,就將水蜜桃送往全國各地。2022年,陽山桃產業鏈產值近20億元,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6.2萬元。
每年小滿過后,徐月娣都會給果園里的桃子“套袋”,通過物理手段防止水蜜桃被鳥啄、被蟲吃。時間緊、任務重,她不得不請一些當地有經驗、空閑的老人來幫忙,并按照每小時35元支付工資。
不止是退休老年人有了新的收入來源,電商銷路的逐步開拓,也吸引了一批年輕人返鄉就業。
李成龍透露,早期公司只有五六個人,以家屬為主,包攬了幾乎所有工作。隨著電商訂單增加,團隊人員迅速擴充,設計、運營、客服等崗位日益齊全,目前公司有70多人,絕大多數都是95后、00后的年輕人。
為了留住人才、激發組織活力,李成龍給團隊人員開出的薪資高于當地平均薪資水平。以直播間主播崗位為例,人均月薪近萬元,銷售旺季時約有兩萬元。
▲在地區政策引導和電商資源支持下,陽山桃產業繪就了一幅美麗鄉村圖景。俞宏浩|攝
在無錫這片土地上,李成龍借助電商平臺讓水蜜桃直連全國大市場,把產業和財富留在鄉村,使更多人在家門口有了盼頭和甜頭。這位85后新農人,也在2023年獲評“江蘇省鄉村產業振興帶頭人”。
但李成龍并不止步于此,他正在全國各地尋找優質源頭農產品,希望助力更多地域特色農產品加速“觸電”,“我們已經熟悉了電商平臺的運營規則和銷售玩法,希望將更多優質貨盤放到電商平臺上”。
目前,李成龍已與四川、湖北、遼寧等地的源頭供應商合作,將大涼山石榴、恩施土豆、丹東草莓等農產品搬到了拼多多等平臺上。與此同時,他還在全國多地合作建立了十個倉庫,每個倉庫均有團隊維持運作,促進了當地就業。
李成龍只是拼多多平臺成千上萬新農人的一個縮影。在地區政策引導和平臺資源支持下,越來越多新農人返鄉創業、帶動地區經濟發展,成為鄉村振興路上的“排頭兵”。
談及孩子讀完大學后如果還想回來繼續從事這份“甜蜜事業”,胡強說必須支持,“我們幾代人都是在種桃賣桃,我的孩子如果愿意,希望他們可以回來接我們的班。我希望陽山水蜜桃能給他們帶來一個更好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