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消息,3月19日,據國家郵政局官網消息,韻達快遞部分加盟企業對協議客戶安全管理存在重大漏洞,導致涉詐騙宣傳品進入寄遞渠道,造成受害人重大財產損失。上海韻達貨運有限公司對其加盟商管理缺位,負有未按規定實行安全保障統一管理責任,國家郵政局依法對上海韻達貨運有限公司進行立案調查。
圖片來源:國家郵政局官網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從業內知情人士處了解到,此次立案的主要原因或為韻達快遞涉及快遞包裹中含有“中獎”詐騙宣傳單等相關事件。據央視《焦點訪談》3月14日報道,有很多消費者沒有網購卻收到了陌生的小件包裹,打開一看,里面通常會有一個小禮品,附帶一張印有“掃碼返現”字樣和群聊二維碼的卡片。如果消費者沒忍住掃碼,可能就會一步步走進騙子編織好的陷阱。
另據南充政法微信公眾號,今年3月上旬,南充市公安局順慶區分局經工作現場查獲涉詐快遞包裹2萬余件,民警對傳單上二維碼進行分析發現,一旦收件人掃描該涉詐二維碼,就會被層層誘導,最終有可能被騙取錢財。由于民警發現及時,已經發出的800余個快遞包裹均被追回。
不過,快遞中獎詐騙并非僅涉及一家公司,且快遞從包裝到運輸的環節涉及人員眾多,各環節均有可能被不法分子“鉆了空子”。
快遞物流專家趙小敏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時表示,韻達快遞這次被立案也希望所有快遞公司提高安全意識,從總部到網點,今年都要高度重視數據安全、信息安全、消防安全、車輛安全等各方面的安全管理,甚至可以上升到“一把手”負責制。
“安全是發展的底線,沒有安全作為兜底保障,就談不上持續、健康、高質量發展。”趙小敏表示,他同時提醒各家快遞公司應引以為戒,尤其是在當前上市公司年報披露期。
已有多地查獲多起涉嫌詐騙快遞包裹
沒有網購卻收到了陌生的小件包裹,打開一看,里面通常會有一個小禮品,附帶一張印有“掃碼返現”字樣和群聊二維碼的卡片。這兩年來,有不少消費者在收到快遞包裹時因為好奇或者“貪小便宜”的心理掃碼后不僅沒有拿到福利,反而被層層誘導,詐騙損失慘重。
據最高人民檢察院3月13日發布的案例,2024年10月底,江西的李女士收到了一個匿名快遞,打開后發現里面有一張卡片,卡片上寫著“二十元代金券”,并附有一個二維碼,稱掃碼下載App(應用程序)關注可以獲得二十元。李女士便掃碼下載了App,添加了客服,客服向其介紹了一項購買保險返利的業務,要求其到銀行取現,將現金寄到指定地址之后便能在App上申請大額返利。隨后,李女士照做,因此被詐騙19萬余元。
本打算掃碼“薅點羊毛”,卻在不斷跳轉的鏈接里越陷越深,逐漸迷失。甚至還有人明知這是一個騙局,仍抱著僥幸心理,想著“賺一點就收手”。殊不知,騙子正是抓住了消費者的這種心理,才堂而皇之設下如此騙局,并通過寄遞渠道將這種含有涉詐信息的包裹送往千家萬戶。
另據《焦點訪談》3月14日報道,2024年9月底,河南鄭州新密市有一位女士也是被這種“快遞中獎”的方式騙了70多萬元,公安部門經過偵查,快遞發貨的源頭也在西安市某個快遞代理站點,發貨方和一位姓劉的犯罪嫌疑人有關。
據公安機關偵查掌握的數據,2024年5月至9月,這個團伙至少發送了90萬個帶有詐騙信息的快遞。據犯罪嫌疑人劉某交代,他們每天發送的快遞數量大,上頭對他們不僅有量的要求,發出去的快遞還要有質量的保證。根據警方初步統計,在劉某等人的犯罪團伙發出去的快遞中,其中一款包含詐騙信息的二維碼卡片,在全國范圍內就引發詐騙案件200多起。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快遞包裹中的詐騙宣傳單,快遞單上掃碼廣告也是詐騙信息重災區?!睹咳战洕侣劇酚浾叽饲耙矊Υ藖y象進行報道,記者此前在某快遞驛站隨機抽樣20個快遞包裹,其中12個快遞上印有“掃碼就送”廣告,贈送內容包括8元現金、20元現金,有驚喜等字樣,掃碼后均被誘導至其他消費界面。
有快遞公司相關負責人曾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此前也遇到過客戶掃碼被騙后投訴的情況,“接到投訴后我們就根據單號去查源頭,因為不是我們快遞公司投放的廣告,我們想看看到底怎么回事,那一單查到最后竟然是快遞面單打印軟件上的二維碼廣告,這也不是我們能控制的”。該負責人顯得有些無奈。
據該負責人表示,快遞面單上可以打印廣告的渠道非常多,一種是商家打印,一種是打印軟件自帶打印,還有電商平臺打印等都有可能,要求快遞公司去一一查明源頭很難實現,即便真的要實現廣告管理,也需要快遞公司投入很大的資金更新設備。
業內:建議將相關安全問題上升到“一把手”負責制
可以看到,通過快遞包裹傳播中獎詐騙信息的情形并不罕見,這兩年來,也有不少消費者“中招”并被騙取錢財。如今隨著韻達快遞被立案調查,或許也意味著在國家層面的嚴查之下,快遞“中獎”詐騙亂象或將被治理。
趙小敏向記者表示,今年以來,無論是兩會提及的信息販賣、數據安全等相關問題,還是公安部于3月18日官方發布的十大典型案例中涉及的快遞行業內外勾結販賣信息等案例,從這個趨勢來看,今年大概率相關部門會針對這些問題開展專項行動大力治理。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發現,在3月18日公安部公布的依法嚴厲打擊侵犯公民個人信息犯罪的10起典型案例中,就有一條與快遞訂單泄露個人信息有關。
據公安部發布的案例,甘肅張掖公安機關偵破“1.23”侵犯公民個人信息案。甘肅張掖公安機關網安部門查明,2023年2月以來,以李某飛為首的犯罪團伙勾結快遞行業工作人員,利用技術手段竊取快遞訂單相關個人信息,并出售牟利。2024年3月,甘肅張掖公安機關依法抓獲犯罪嫌疑人18名,查明涉案金額300余萬元。公安部在本案基礎上部署全國公安機關開展集群打擊,共打掉犯罪團伙12個,抓獲犯罪嫌疑人65名。
“快遞行業必須提高警惕,加強安全管理,切實保障用戶信息安全,維護行業的健康有序發展。”趙小敏表示。他同時提到,快遞公司要提高安全意識,從總部到網點,今年都要高度重視數據安全、信息安全、消防安全、車輛安全等各方面的安全管理,甚至可以上升到“一把手”負責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