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幾百元就能拿到區域代理,銷量達標還能獲得補貼。不僅如此,用過的餐具還有政府部門高價回收用于綠化項目。這樣誘人的條件讓不少人心動,可簽訂合同后,商家的承諾卻變卦了。近日,多名投資“稻殼餐具”的創業者告訴上游新聞(報料郵箱:cnshangyou@163.com)記者,收到的餐具衛生不達標,幾千元的封包機市場價格僅幾百元。
投資者:涉事公司多項承諾沒有兌現
2025年4月,江蘇徐州市民許女士在某短視頻平臺看到了一則“稻殼餐具”創業廣告,廣告里提到“稻殼餐具”是響應國家政策推出的環保項目,有很大的發展前景。被廣告吸引的許女士在后臺留下自己的聯系方式后,對方很快與其取得了聯系。
許女士提供的定購合同。圖片來源/受訪者供圖
“對方和我說,他們主要是在各地招設代理,沒有入門資金要求,可以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拿下區級或者市級代理,拿幾百元的貨也可以。廠家會給一些創業扶持政策和補貼,還會協助創業者在當地開拓市場。創業門檻低,也不需要太多投入,我就心動了。”許女士說,對方表示他們有自己的生產線,主要生產一次性水晶(塑料)餐具、一次性“稻殼餐具”和一次性仿陶瓷餐具,每套餐具可以根據需求自由搭配,價格從0.25元/套到0.5元/套不等,甚至包裝袋也可以根據創業者需求進行設計。
4月5日,了解企業相關信息后,許女士與廣告發布者山東濰坊餐諾餐具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餐諾公司)簽訂了定購合同,并繳納了2萬元費用。上游新聞記者看到,定購合同中約定,許女士需要在一年內完成10萬套一次性“稻殼餐具”的定購任務共計4萬元整。繳納的2萬元中包括首提的1萬套餐具貨款4000元(每套0.4元)、5000元封口縮膜機一套、1200元封口膜一批、800元包裝版權費,以及剩余9萬套的定金9000元。
合同中約定,因需要開模、包料、定產,許女士還需要向該公司繳納每套0.1元作為原料定金,該款項只限在后續分批提貨使用,即后續拿貨時每套(貨款)抵扣0.1元。
不久后,許女士收到了餐諾公司郵寄來的第一批餐具。拆箱后許女士發現,該公司發來的餐具并不是合同中約定的“稻殼餐具”,而是一次性塑料餐具,且包裝簡陋。上游新聞記者看到,這些貨物的外包裝為快遞常用的紙箱子,里面的餐具全是散裝,需要自行對餐具進行組合、封口,隨貨也并未附衛生許可證及檢測合格證等。
許女士收到的一次性塑料餐具。圖片來源/受訪者供圖
“我還發現,郵寄給我的封口縮膜機市場價格僅幾百元,他們賣價5000元。”許女士說合同簽訂后,對方不僅沒有扶持政策,發錯貨后對方至今也沒有進行補發,她更擔心的是散裝二次包裝存在衛生不達標的情況。
因多次與廠家協商未果,許女士開始在短視頻平臺尋找有相同遭遇的創業者。
采訪中,上游新聞記者了解到,目前至少有20人與許女士有同樣遭遇。多名創業者向上游新聞記者表示,除上述情況外,還存在不發貨也不退原料定金的情況。“承諾的前期免費提供樣品沒有,之前說可以先只拿幾百元的貨,簽合同的時候要求每個人至少要買1萬元的貨。收到的‘稻殼餐具’燒起來有一股塑料味。”河南的王先生說。
推廣客服自稱曾經為亞運會供貨
根據許女士等創業者提供的線索,上游新聞記者以創業者身份聯系到了該企業推廣客服。該推廣客服表示,他們是國家大力推廣的環保項目,目前主要為拓展市場,所以通過購銷的方式招攬區域代理,沒有最低訂貨量,幾百元也可以先拿下區域代理。
“我們有自己的生產線,都是廠家源頭發貨,價格可以根據你們當地的實際情況自行定價。如果賣得好,廠家還有一些補貼,賣得越多廠家補貼的餐具越多。”推廣客服表示,目前一次性“稻殼餐具”銷量是最好的,全國已經有300多名代理商,涉及河南、江蘇等全國多地,并表示他們還曾為杭州亞運會提供過“稻殼餐具”。
該公司生產的“稻殼餐具”。上游新聞記者 崔濤 攝
推廣客服還提到,為了幫助創業者盈利,他們與各地農林、環保部門也有合作。“簽訂合同后我們還會簽署一個代理壟斷的協議,就是說在你代理的區域里我們不會再給其他人供貨,區域市場的貨只能從你這里出去。我們會提供當地農林部門的聯系方式,可以定期上門回收使用過的‘稻殼餐具’,處理后作為綠化帶的肥料使用,回收的錢也歸代理商所有。”
上游新聞記者問餐具是統一消毒密封好發貨,還是需要自行搭配包裝。推廣客服稱,建議根據需求自己包裝。“客戶需求不一樣,自己搭配包裝更靈活。”推廣客服說。面對記者自己包裝是否會存在二次污染、衛生不達標的疑問時,推廣客服表示,只需要戴一次性手套就可以,對環境沒有要求,封口縮膜機可以從商家購買也可以自行購買。
針對推廣客服提到的政府合作和為亞運會供貨的說法,上游新聞記者從河南、江蘇多地農林、生態環境部門核實到,這些部門并未與該企業有回收“稻殼餐具”的合作,也不存在二次加工后用于綠化帶作為肥料使用的情況。記者查詢官方信息,未找到該公司向杭州亞運會提供“稻殼餐具”的相關證明。
記者去核實之后,再次致電該客服。對此情況,該客服辯解稱,他們是從其它企業分包的亞運會“稻殼餐具”訂單,因此查詢不到且暫時無法提供證明。政府回收項目也需要創業者先簽訂合同,拿到代理權并在市場布局后,公司才會到當地與農林及相關部門洽談回收的合作。“我們在當地沒有代理,就沒必要去和政府談合作。”
上游新聞記者發現,對方后面的說法與此前宣傳中提到的情況有明顯差別。記者提出是否可以提供合作的農林部門名稱時,推廣客服又以自己不清楚具體情況為由予以回絕。
記者探訪“稻殼餐具”生產廠商
采訪中,上游新聞記者以投資者身份實地探訪了“稻殼餐具”的生產廠商——濰坊藍馳工貿有限公司,該公司一名工作人員表示,該公司旗下有六大公司,餐諾是藍馳公司旗下的餐具品牌。
天眼查APP顯示,濰坊藍馳工貿有限公司隸屬山東藍馳機械科技(集團)有限公司,由山東藍馳機械科技(集團)有限公司100%控股,法定代表人為張某。濰坊餐諾餐具有限公司法定代表人也是張某,山東藍馳機械科技(集團)有限公司控股28.5714%。
濰坊藍馳工貿有限公司的餐具生產廠區。上游新聞記者 崔濤 攝
工作人員介紹,濰坊藍馳工貿有限公司有兩個生產餐具的廠區,記者所在的廠區為西廠區。記者以投資者身份登記,在登記本上看到,已有多名來自河北、河南、四川等地的投資者來此考察。
在該公司一間辦公室內,工作人員拿出幾套“稻殼餐具”表示,這種餐具出廠價為0.26元,含有20%的塑料成分,再加上植物纖維和碳酸鈣。“產品需要你們自己回去包裝,發貨都是散裝的,因為包裝好了發貨容易占用空間。你可以用自己的包裝袋把餐具包裝起來,上面印上你的銷售電話。包裝機器可以從公司購買,售價在幾千至數萬元不等,你也可以自己購買。”
針對記者提出的獨家代理問題,工作人員表示,獨家代理現在只簽到區縣一級的,簽署合同沒有加盟費,銷售主要看個人能力。“你有能力就多找上幾十家飯店銷售,這個市場很大,你不做別人也會做。”
隨后,工作人員帶領記者參觀了餐具制作車間和倉庫。在餐具制作車間中,這些餐具生產原料是一個個裝滿“復合材料”的白色袋子,通過一體化的注塑機,將原料制作成一次性餐具。“這一袋子原料就是1噸,這些原料是從化工公司購買的,大部分是在黑龍江生產的。”
在車間中,記者看到餐具生產出來后,被裝入一個個紙箱,一個紙箱裝有1000個單一的餐具。“我們發貨就是發這樣的成箱的餐具,你拿到手后需要自己組合、包裝。”該工作人員說。
在倉庫中,工作人員表示,目前倉庫中存有餐具1萬套。“我們出貨一般是上下午各一次,一天出貨量在十幾萬套。”
該工作人員表示,這些餐具還可以進行回收。“你可以從飯店將使用后的餐具收集起來,存上3至4噸,公司安排車去拉,1噸餐具的回收價格為1000多元,合到每套餐具上就是0.1元。”工作人員透露,其實回收來的這些餐具藍馳公司是不需要的,不一定用來制作農機肥料。“公司是用它來掙新能源補貼的。”
公司:現在不宣傳“純天然”“可降解”
許女士等創業者表示,認為自己受騙后,曾向當地市場監督管理局舉報,但他們提供的濰坊市濰城區市場監管局的文字回復顯示,在檢查中并未發現有虛假宣傳的情況。
針對上述公司的“稻殼餐具”產品質量是否合格,大量投資者反映該公司發錯貨、不發貨以及宣稱自己是亞運會供貨商等問題,5月23日,記者致電山東省濰坊市市場監督管理局了解情況,該局工作人員稱,上述公司歸濰坊市濰城區市場監管局管轄,濰城區市場監管局將會給記者回復。
24日,針對大量投資者反映的問題,濰坊藍馳工貿有限公司相關負責人接受了記者采訪,他表示,此前確實曾存在交付定金不退的問題,但不存在不發貨的情況。
“投資者反映發錯貨的問題是當時我們的業務經理開單子開錯了,把竹纖維的餐具開成塑料水晶餐具了。我們知道開錯單據之后,馬上聯系投資人要求退回發錯的餐具并重新發貨,但是投資人現在不接收這批餐具了。”該負責人稱。
許女士收到的封膜機。圖片來源/受訪者供圖
針對封口縮膜機高于市場價的問題,他表示,該公司提供的封口縮膜機價位在2000元左右。“業務經理跟經銷商簽合同的時候會告訴他們,這個機器可以從公司買,也可以不從公司買,從公司買的話會價格會略高一些。但是在經銷商續簽合同之后,購買機器的費用會全部返還給經銷商,這部分費用可以折換成貨物,或者從合同金額中扣除。”
針對投資者提出的“散裝二次包裝存在衛生不達標”問題,該負責人表示,經銷商自己封裝,自身的衛生條件需要達標,封裝人員應該辦理健康證等相關手續,封裝時候需要帶好手套帽子,并配備紫外線消毒燈。“你具備這些條件,辦好手續就沒問題。”
對投資者提出的“沒有收到前期免費提供樣品”一事,該負責人表示,目前只要和公司簽了正式合同,都會贈送一部分餐具,跟著第一批一起發到經銷商手中。
有投資者質疑“收到的稻殼餐具燒起來一股塑料味”,該負責人表示,純稻殼的原料制作不了餐具。“它肯定有PP(聚丙烯)這種塑料成分,要不然粘不住。這種餐具降解需要個時間段,需要幾年時間才能降解。”
該公司銷售人員稱餐具純天然、健康、不含任何有害化學成分。 圖片來源/微信群截圖
此前,該公司銷售人員宣稱,該公司餐具由稻殼、小麥殼、植物纖維等制成,純天然、健康、不含任何有害化學成分。該負責人表示,現在公司不宣傳“純天然”“可降解”這個點了。“這個事我要關注一下,此前公司公眾號曾有過這樣的宣傳,市場監管局讓我們整頓,我們已經全改了。現在我們不宣傳可降解,也不宣傳純天然,這就是一個植物纖維的餐具。”
針對該公司銷售人員宣稱公司是亞運會供貨商一事,他承認,該公司不是亞運會供貨商,銷售人員說法是假的。“我沒聽過這個事(亞運會供貨商),公司產品請過世界冠軍做代言,也跟央視簽過廣告協議。”
針對餐具回收問題,該負責人表示,該公司不回收餐具。“我們找的第三方公司回收餐具,至于回收的餐具用途,第三方公司用來干什么,我們不清楚。”針對銷售人員宣稱的“新能源補貼”一事,他表示,銷售人員弄錯了,現在沒有新能源補貼。
針對銷售人員宣稱“短視頻引流推廣,百元就能拿區域代理”一事,他表示,現在簽省級代理、市級代理很少,大部分都是區縣鄉鎮一級,拿下區域代理之后,在該區域公司就不會再跟別的經銷商簽代理合同。“我們剛開始做的時候有地級市的經銷代理,現在幾乎不會簽地級市代理了。你做地級市代理可以,你每年的訂貨量得達標。現在簽一個縣的代理合同,每年訂貨量最少都有30萬套。如果經銷商簽了省級代理、市級代理,每年賣不了多少貨,我們公司不就倒閉了嗎。”
對于短視頻推廣,該負責人表示,公司在產品銷售區域內,利用視短頻平臺投放餐具推廣的宣傳視頻。“不是針對某一經銷商的,是整體的全國推廣。”
此外,該負責人表示,濰坊藍馳工貿有限公司和濰坊餐諾餐具有限公司都是同一個法定代表人,藍馳公司以生產為主,餐諾公司以銷售為主,以前很多客戶跟餐諾公司簽署的協議,都是藍馳公司授權的。“我們下一步準備把這兩個公司整合起來。”
投資者許女士表示,濰坊市濰城區市場監管局工作人員回復她稱,濰坊餐諾餐具有限公司是一個餐具銷售公司,不是生產公司。餐具是濰坊藍馳工貿有限公司生產的。這兩家公司都是同一個法定代表人。針對許女士提出貨不對板、封口縮膜機高于市場價等問題,屬于合同糾紛,由于公司拒絕調解,該局終止調解。針對許女士提出的產品質量、虛假宣傳等問題,需要提供相關證據。
截至發稿,記者未收到濰坊市濰城區市場監管局的回復。
上游新聞記者 時婷婷 崔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