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夏時報記者 張智 北京報道
青城后山,雪山腳下,15年前曾經因為地震成為一片廢墟的汶川,經歷了涅槃重生,創造了災后重建的最佳范例。
“我們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從2008年的2745元增長至19562元,取得了脫貧攻堅的全面勝利。”四川阿壩州副州長、汶川縣委書記李建軍在博鰲亞洲論壇上向《華夏時報》記者介紹。
當前,中國式現代化成為中國未來數十年的發展路徑。在中國式現代化建設中,農業農村不可忽略。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從現在開始中國共產黨的中心任務就是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全力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中國式現代化是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的現代化進程,這些年來,我們一直在推進中國式的現代化,比如說改革開放以來,工業化、城鎮化不斷加速,其中,中國特色至關重要,比如我們人口規模巨大,另外我們國家的性質決定了我們要走共同富裕的現代化,還有我們一直強調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人和自然和諧共生,和平發展之路,這也是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的重要一環。”國務院原副秘書長江澤林表示。
在李建軍看來,中國式現代化與鄉村振興一脈相承的,鄉村振興也是中國式現代化的應有之義和重要的內容。
中國式現代化的汶川樣本
中國式現代化,是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既要追求物質文明的現代化,也要追求精神文明的現代化。
過去的七十多年,新中國的建設過程中不斷探索著中國的發展道路,也給了其他發展中國家一個發展范本。
民族復興、鄉村振興,要做到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既需要不斷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也需要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美麗鄉村建設是促進共同富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重要一步。
據介紹,當前,汶川系統實施布局美、產業美、環境美、生活美、風尚美“五美鄉村”建設行動,著力描繪生態宜居、產業興旺的新時代圖景。
值得注意的是,在現代化過程,關鍵和核心靈魂還是人的問題。民族復興、鄉村振興,既需要通過人才補齊鄉村短板、縮小城鄉差距,也需要通過人才推動鄉村發展、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人才作為推動農村人口整體邁進現代化社會的基礎一環,在鄉村振興中的引領作用不可或缺。
“這幾年我們培養更多的優秀人才集聚到汶川,集聚到鄉村,人才的保障行動保障我們整個鄉村振興有序地推進下去。”李建軍表示。當前,汶川深入實施“人才興鄉”保障行動,全力建設四川省少數民族地區人才聚集高地。
“從1978年改革開放到GDP超越日本成為第二大經濟體,并繼續向前邁進;到解決數億人脫貧問題,完成這一人類歷史上擺脫貧困的偉大壯舉,這是過去四十年時間里,中國式現代化取得的令人矚目的成就。”博鰲亞洲論壇理事、菲律賓前總統阿羅約表示。
在江澤林看來,中國在現代化的道路探索過程中,對世界提供了一種新的范式。
“在西方,工業化、城鎮化、農業農村現代化和信息化串聯的,所以用了兩百多年時間不斷發展;但我國一直強調四化同步,是并聯的,鄉村振興、城市發展、農村發展,很多農村信息化水平很高,比如無人機用于農業,從這一點能夠證明,西方的現代化路徑或者范式并不是唯一的。”江澤林表示。
共同富裕是必行之路
“從2008年開始,中國就是全球經濟增長最大的貢獻國。”劍橋大學高級研究員馬丁·雅克表示。
在中國人民大學副校長、金融與證券研究所所長吳曉求看來,中國式現代化是經濟社會全面發展、全面進步的現代化,經濟可持續增長、社會進步,法治的完善是最核心的位置。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保持經濟可持續增長,是實現中國式現代化最重要的經濟基礎。其中,適應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體制,走開放的道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這是一個很重要的保持經濟可持續增長的路徑。
在其中,實現向共同富裕是中國式現代化內涵的重要一環。中國的現代化是人口規模巨大的現代化,是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
不過,江澤林表示,共同富裕在不同階段會有不同的問題,需要分情況解決當時所面臨的問題,比如早期我們提出鼓勵一部分人先富起來,同時提出了要先富帶后富,所以共同富裕是有過程的。
“在整個改革開放過程中,我們都是不斷地進行一些宏觀政策的處理,很多法律體系的完善也是隨著社會進步的過程不斷建立起來的,這樣能夠保持我國發展體系始終朝著健康的方向發展。”江澤林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