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每個人心中都住著一個孩子,跌跌撞撞的行走在這個世界的每一處精彩中。一會兒他帶我們到被陽光親吻著的湖泊那,去享受寧靜;一會兒讓我們來到被云擁抱著的山之巔,去領略壯闊;一會兒帶我們去熱鬧的小鎮集市,去體驗平淡、安逸的生活。
童心表現本真的人性,正確的教育,無不基于對人性的準確理解和把握。如果說孩子是一顆“種子”,那么家庭環境便是孩子得以成長的“土壤”。為人父母者,必須能懂得孩子的語言和感受,用輕松融洽的方式溝通和相處,創造一個充滿愛和支持的環境。這些“種子”才能生根、破土、發芽、開枝、散葉,最后結出累累碩果。
時代發展迅猛,家庭面臨新的挑戰。父母如何走進孩子的心靈世界,成為孩子的知心朋友?親子關系最先是生理需求的滿足,即滿足孩子基本的物質需求;往上一層是陪伴的濃度,強調高質量陪伴、理解尊重孩子;再往上是榜樣的力量,讓孩子在“言傳身教”中,開啟源自其內心的驅動力,使之自覺地成為一個更好的人。
生命的漫漫長路上,有陽光也有風雨,陪伴是最長情的告白。所謂陪伴,是既陪伴孩子享受成功,更陪伴孩子面對失敗。讓孩子在跌倒時,跌得有尊嚴;讓孩子在墜入低谷時,依然有勇氣提燈前行。陪伴是相信孩子,看見孩子,讓孩子自然地進步成長,就像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
“杜鵑花好大,大到下雨了,我們可以躲到她的檐下。”新華網策劃的“我的城”系列微電影之無錫篇《春夏》中,小女孩春夏的繪畫《杜鵑花》,如帶著醉人的香氣,吹向心間。她純真的眼光,天馬行空的想象,總能賦予所畫對象特殊的意義。跟著父親送花的車,一路走一路畫,杜鵑花、火車、金魚、輪船……全是她創作的對象。
每天,母親辛勤于花店,父親奔波于送花。對于春夏的愛好,父母均無過多關心和過問。故事就這樣進行著,也曾因沉迷繪畫而和父親走散,也曾父母愛子心切沒收畫本……
直到一個下雨天。父親無意間發現春夏被雨水打濕的畫本。每一幅畫,都彰顯了春夏的奇思妙想……這時,父母才理解到繪畫對于春夏的意義。
理解是一個眼神,一個擁抱,是短片中用心籌備的繪畫作品展。理解童心之真,家人互愛和諧,這就是幸福的味道吧。
作為父母,讀懂孩子,了解孩子,其實也是了解自己,伴隨孩子的成長,其實也是父母新的成長機會。《春夏》在故事的流淌中,不斷走進孩子的心靈世界,向觀眾播撒溫暖陽光。用眼去看孩子的世界,用心去聽孩子的世界,才能慢慢讀懂孩子這本書。
紀伯倫說,“父母是弓,孩子是弦上發出的生命的箭矢。”父母能做的,就是盡力拉開弓,幫助箭實現夢想。家人的陪伴和理解是溫暖的港灣,也是飛翔的翅膀!(徐寧\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