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成都9月29日電 題:九寨溝:“童話世界”依然美麗
新華社記者張超群、李倩薇
“這里太美了,真是人間仙境!”內蒙古游客李中強和十幾位旅友驅車上千公里,相約在九寨溝景區重新開放的第一天游覽。如藍綠寶石一般澄凈的湖水讓這位第一次到九寨溝的北方小伙連連感嘆。
27日,因地震先后關閉了近兩年的九寨溝景區再度開放,“補妝”歸來,九寨溝美景依舊。
“童話世界”依然美麗
重開首日,3152名游客乘坐觀光車進入九寨溝景區,青翠的山林、飛流直下的瀑布、五彩清澈的海子漸次映入眼簾。
經過兩年的生態修復與保護,九寨溝景區85%的區域已具備對外開放條件。中國科學院空天信息研究院的研究團隊通過多源遙感監測和實地科考發現,九寨溝核心景區的植被生態景觀已逐漸恢復至震前水平。
犀牛海旁,四位來自浙江的游客穿著藏族服裝觀景興起,合唱起《北京的金山上》。“今天天氣真好,九寨溝好美,我們太開心了!”一位游客說。
五彩池邊,景區環衛工人徐金城看著游客興高采烈地拍照,高興得合不攏嘴。
“目前,景區內開放區域的地災治理已全部完工。”九寨溝管理局局長趙德猛介紹,開園前景區對突發事件做了預案和演練,在地災隱患點安排了檢測員,以確保游客安全。
記者從管理局了解到,九寨溝景區開園的消息公布后不到三天,國慶黃金周前五天的門票便一售而空。
生態是科學保護重建的底色
兩年前的那場地震,震中就在九寨溝景區。“世界自然遺產地沒有遭受7.0級地震破壞后恢復重建的先例,更沒有恢復重建的標準。”九寨溝管理局科研處處長杜杰說,災后修復難的就在于這點,“一切都是摸著石頭過河!”
地震發生后,九寨溝管理局在最短時間內抽調150名干部職工組成遺產修復保護等11個工作組。全國各地專家星夜馳援,震后第一時間成立由27位國內外著名專家組成的災后恢復重建專家庫,其中包括7名院士。還與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遺產部簽訂戰略合作協議,通過各種渠道征詢遺產保護恢復意見建議、甄選災后重建專業隊伍。
諾日朗瀑布是我國最寬的鈣華瀑布。因地震,瀑布上方曾出現一條16.5米長的裂縫,水流從裂縫漏走,壯觀的瀑布一度變為一股急流。“專家認為,如果不彌補裂縫,瀑布可能繼續坍塌,并對上游的多個海子造成破壞。”杜杰說。
很快,通過與高校合作,修復團隊運用微生物礦化修復理念,把震損的鈣華體回填到裂縫中,再借助藻類對鈣華進行生物修復。如今,瀑布景觀得以恢復。
這樣的案例還有很多。“九寨溝的修復過程,始終堅持‘尊重自然,生態優先’的總體原則,突出自然修復、生態修復,最大限度減少人工干預。”杜杰說。
面對震后出現的多個地災治理點,如何在保證治理效果的前提下,盡量降低對自然生態和美學價值的影響?修復團隊克服了重重困難。四川省地質工程勘察院二標段現場技術負責人楊進說,在地災治理中,由于場地狹窄,很多材料只能用吊車梯次運送,還不能砍樹,不能修施工便道。“修攔截網時,遇到樹木都是把網破開。”
杜杰介紹,九寨溝遺產地用于災后生態恢復與地災治理的投入達11.49億元,占災后重建總資金的31.88%。
全域提升 未來可期
九寨溝景區2016年全年接待游客超過500萬人次,多年高速發展讓景區內外的基礎設施捉襟見肘。“因為地震,景區被動地得到一個‘休息’的機會。”九寨溝管理局規劃建設處副處長陳浩然說,2年的災后重建讓景區內外的基礎設施都得到質的提升。
在景區溝口的游客服務中心建設現場,工人們正緊鑼密鼓地施工。這個外觀酷似法螺或阿拉伯數字“9”的建筑最高處不足24米,不開山、不挖地、順江而建,與周圍自然景觀和諧融合。
“這個游客中心和景區內的諾日朗換乘中心改造項目首尾呼應,可以很大程度上解決景區內游客擁堵的問題。”陳浩然說。
而在景區外的漳扎鎮,長達237.36公里的供水、污水、強弱電等管網基本鋪完,鎮上管線全部“入地”,步行騎游道貫穿主要酒店。學校、國際醫院、文化中心、體育館相繼落成。“九寨溝災后重建是以生態修復和旅游提檔升級為重點的一次特殊實踐。基礎設施的改善,讓漳扎鎮從農村變為城市,打牢了九寨溝未來20年左右的發展基礎。”九寨溝縣委副書記、常務副縣長劉今朝說。
利用重建窗口期,九寨溝縣加快建設總投資75億元的熊貓谷、甘海子、金絲猴研學旅游基地等項目,“一核多點”的全域旅游格局正加速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