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城市三千年不熄的爐火與一個國家的工業化夢想
這個地方,毛澤東說“騎毛驢也要去看看”
學生在黃石國家礦山公園接受愛國主義教育。供圖:黃石市委宣傳部
黃石國家礦山公園。供圖:黃石市委宣傳部
華新水泥廠舊址。供圖:黃石市委宣傳部
記者方立新、周甲祿、王賢、易艷剛
臨近共和國70華誕,毛澤東手托礦石的巨型石雕像,成了這座城市開展愛國主義教育的“打卡”地標,前來瞻仰、追懷的市民絡繹不絕。
這座城市,享有“百里黃金地,江南聚寶盆”的美譽,傳說中這里的每塊石頭都“含金藏銅”;這座城市,以“青銅之都”“鋼鐵搖籃”“水泥故鄉”著稱;這座城市,有一處工業遺產旅游勝地——國家礦山公園,毛澤東手托礦石的雕像就矗立在公園的“日出東方”廣場。
這就是湖北黃石,一座為自己是“中國近代工業搖籃”而驕傲的城市,一座因毛澤東在新中國成立之初5年之內兩次到訪而自豪的城市。
開國領袖心中“有團火”
1953年2月19日,春寒料峭,毛澤東乘坐“長江號”艦艇視察長江。
天黑時分,他看到岸上燈光閃爍。隨行的人告訴他這里是湖北黃石,毛澤東立刻提出要上岸看一看。
負責保衛的同志勸阻,說黃石連馬路也沒有,很不方便。毛澤東卻說:“路不好,我就是騎毛驢也要去看看。”
據湖北省檔案館藏資料記載,下船后,毛澤東一行人直奔大冶鋼廠。從煉鋼、鑄鋼、鍛鋼到軋鋼,毛澤東在車間從南走到北,把鋼廠生產一線從頭看到尾。
在軋鋼廠,在430軋機加熱爐旁,毛澤東仔細詢問生產情況;在煉鐵廠,毛澤東從工人手里接過藍色看火鏡,看鐵水熔煉情況;在長江碼頭,毛澤東回眸長江邊爐火閃爍的大冶鋼廠,對前來送行的同志說:希望你們把這個廠辦大辦好!
1958年9月15日,參加武鋼第一爐鐵水出爐慶典后的第3天,毛澤東原本要從武漢前往安徽視察。但他臨時提出,要再到黃石去看一看。他這一天去看的大冶鐵礦,是他一生唯一到過的鐵礦山。據檔案記載,毛澤東還再次來到大冶鋼廠,登上平爐臺和正在操作的工人一一握手,點贊鋼廠“發展很快”。
5年間兩次到同一個地方視察,在毛澤東的一生中并不多見。這段佳話,一直是黃石人介紹自己城市的特殊“名片”。
毛澤東為什么如此看重黃石?只要我們回望70年前“一窮二白”的中國,回望近代以來積貧積弱的中國,就不難理解,共和國締造者心中“有團火”,使得他對這座有著中國近代第一座用機器開采的大型鐵礦的“礦冶之都”投注了更多的目光。
毛澤東心中的那“團火”,就是作為工業文明象征的爐火,就是讓中國實現工業化的夢想。而黃石,正是一座3000年爐火不熄的城市。
舊中國給新中國留下的是一個工業極端落后的“家底”。毛澤東曾感慨那時的中國“一輛汽車、一架飛機、一輛坦克、一輛拖拉機都不能造”。工業的落后,最突出體現在中國“人均鋼鐵產量只夠打一把鐮刀”。
近代中國,從世界文明之巔“斷崖式跌落”。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浴血奮戰建立新中國之前,有志之士為救國強國不懈奮斗,卻無能為力、無濟于事,“礦冶之都”黃石的命運堪稱縮影。
毛澤東曾指出:談到中國的鋼鐵工業,就不能忘記張之洞。張之洞,在毛澤東心目中是不應當被忘記的幾位近代中國人之一。因為,張之洞在清末主政湖北期間,為發展民族工業,減少對外依賴,實現富國強兵,創建了亞洲最大最早的鋼鐵聯合企業——漢冶萍公司,被人們譽為中國近代的“鋼鐵之父”。在湖北省檔案館里,保存著一份完整的《漢冶萍公司志》。當年,比日本第一家鋼鐵企業八幡制鐵所早7年、鋼鐵產量幾乎占到全國鋼鐵總產量99%的漢陽鐵廠,原料就來自大冶鐵礦。可以說,中國近代鋼鐵工業發展的序幕,也是在黃石開啟的。
但是,那時的中國風雨飄搖,張之洞無力回天,漢冶萍無濟于事。但張之洞等有志之士的努力,毛澤東沒有遺忘;長江中游南岸的礦冶之都黃石,在毛澤東心目中仍有著重要位置。他領導站起來的中國向工業化進軍,“騎毛驢也要去看看”黃石,完全合乎歷史的邏輯。
60多年過去,這座因礦立市、以冶興市的歷史文化名城,有了哪些變化?帶著這些問題,新華每日電訊記者從銅綠山古銅礦遺址開始了調研。
銅綠山上的“原火”
四周都是礦山、礦坑的銅綠山上,一棟三層小樓格外醒目,正門上方八個金色大字“銅綠山古銅礦遺址”俊朗沉雄,出自對這里情有獨鐘、罕有題詞的考古大家、“七國院士”夏鼐先生之手。
1973年6月,大冶有色金屬公司的礦工們在銅綠山露天采礦時,意外發現了13把深藏地下的銅斧。
考古學家們依據這些銅斧,順藤摸瓜發掘出了一座座密如蛛網、迷宮般神奇的古老礦井。
66歲的黃石市博物館原館長龔長根曾參與銅綠山古銅礦遺址最初的考古調查。據他介紹,同位素碳14測定,銅綠山古銅礦遺址中最古老的礦井距今3200多年,可上溯至商代晚期,經西周、春秋、戰國直到西漢,隋唐以后在早期遺址上繼續開采,前后延續了13個世紀之久。
這次發掘猶如平地一聲驚雷,揭開了中國工業文明神秘面紗的一角。這座三千多年前的遺址,是迄今世界上發現的規模最大、采掘年代最長、冶煉工藝水平最高、保存最完整、文化內涵最豐富的古銅礦遺址,推翻了“青銅文化西來說”。
“銅草花、開紫花,哪里有銅哪里就有它。”秋冬時節,游客們一路欣賞著褐紫色的銅草花,走近銅綠山古礦遺址博物館。“銅草花形如牙刷,又稱牙刷花,其神奇之處在于,它的盛開就昭示著地下有銅礦。”博物館講解員張燕說。
拾級而上,遺址博物館內,一處三千多年前的古采礦遺址令人倍感震撼。在采礦遺址旁的四方塘遺址,考古人員2012年發現了宋明時期焙燒爐,近年又發現了由數十座春秋時期的古墓組成的墓葬群——這是中國礦冶考古首次發現古代墓葬。
礦冶文化研究專家、湖北理工學院院長李社教帶著新華每日電訊記者邊參觀邊講解,“研究發現,當時的先民已掌握一套相當先進的找礦、采礦、冶煉技術;解決了深井開采支護、照明、排水、運輸、通風等技術難題,而且還使用鼓風豎爐煉銅技術,形成一套科學的開采和冶煉技術體系。”李社教說,“冶煉是人類從石器時代轉向青銅器時代的轉折點,銅綠山遺址發現的8座春秋豎爐,代表了中國先秦時期煉銅的最高水平。”
昆明工學院一位教授撫摸著銅綠山古銅礦遺址的井壁流淚了。他說,我們以前給大學生講塔接式框架支護技術時,舉的是200年前英國的例子,沒想到自己的祖先早在兩千多年前就已解決這個問題。
對遺存的大量古爐渣抽樣分析顯示,其含銅量大部分小于0.7%,與現代科技煉銅爐渣含銅量差別不大。經專家考證,后母戊鼎、越王勾踐劍的銅都來自銅綠山,銅綠山的青銅可鑄造大量兵器,與楚國的強大有直接關系。
考古大家夏鼐對銅綠山情有獨鐘。1976年和1980年,夏鼐曾兩次到銅綠山實地考察。1980年6月2日,中國古代青銅器學術討論會在美國紐約召開。開幕式上,夏鼐第一個發言,他向來自世界各地的學者作了《銅綠山古銅礦的發掘》的演講。
1981年10月13日,古代冶金技術國際學術討論會在北京召開。會上,夏鼐與殷瑋璋詳細講解了銅綠山古銅礦煉爐與模擬實驗,引起了世界各國專家、學者的興趣。會后,世界著名冶金史專家、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教授史密斯等一行8人專程來銅綠山考察古銅礦遺址。
當時,78歲的史密斯教授激動地說:“多么聰明的人民!我在這里看到了世界其他地方看不到的東西。”
美國哈佛大學考古學家麥丁教授說:“中東等地雖然很早就開始了銅礦的冶煉,但其采礦遺址的規模、冶煉用爐的先進程度等,均遠不能與中國銅綠山古銅礦相比,銅綠山古銅礦遺址無疑是世界第一流的古銅礦遺址。”
李社教認為,銅礦的大規模開采需要精細的協作與分工,銅綠山古銅礦遺址證明,早在三千多年前,中國古代除了農耕文明,還有以黃石為代表的先進工業文明,這里的爐火三千年不熄,推動著中華工業文明不斷發展進步。
1982年,國務院將其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5年,國家文物局將其列入中國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名錄清單;2001年3月,它被評為“中國20世紀100項考古大發現”之一。
千年不熄的爐火
黃石不僅有銅綠山的古銅礦,鐵山上長2200米、深440米、被稱為“亞洲第一采坑”的大冶鐵礦露天采礦坑,見證著湖北黃石市“千年鐵都”的歷史。
清康熙年間編修的《大冶縣志》稱:“銅綠山在縣城西五里,山色紫赤,每驟雨過時,有銅綠點綴土石之上,如雪花小豆,或云古出銅之所。”記載表明,大冶自古以來就是產銅的地方。
“吳王孫權以黃武五年(公元226)采武昌銅、鐵、作千口劍、萬口刀。”南北朝梁陶弘景《古今刀劍錄》記載的孫權用黃石的銅鐵鑄造兵器的歷史,鐫刻在“亞洲第一采坑”旁的浮雕墻上,17組銅浮雕述說著大冶鐵礦的千年采礦史,吸引游人駐足觀賞。
考古發現的遺址和文物表明,黃石地區是中華青銅文化的發祥地之一。隋朝時期,晉王楊廣下令在鐵山南設置十座煉爐,鑄造五銖錢;南宋時,岳飛令岳家軍在大冶一帶劈山開礦,鍛造“大冶之劍”與金兵作戰。唐末農民起義領袖黃巢、明末農民起義領袖李自成等人,也留下了在黃石采礦冶煉的形跡。
在李社教、龔長根等長期關注黃石礦冶文化的專家看來,黃石爐火最旺、地位最高的時期應該在唐宋年間。據《隋唐五代史》記載:“唐天佑二年(905年),楊吳武昌節度使秦裴在治7年,積軍儲20萬,開青山大冶,公家仰足。”
這是歷史上對大冶“青山”作為冶煉之所的最早記載。秦裴也因置青山場院(場為采冶機構,院為行政管理機構),采礦冶煉,大興爐冶,成為黃石人傳頌千年的歷史人物。
事實上,在秦裴之前,唐代大文豪韓愈的父親韓仲卿曾在武昌縣令任上,為當地的礦冶開發做出了貢獻。韓仲卿離任時,老百姓為其刻石立碑頌德,執筆人就是因從永王獲罪寓居豫章(今南昌)、常到武昌走動的大詩人李白。他在《武昌宰韓君去思頌碑》中寫道:“其初銅鐵曾青,未擇地而出,大冶鼓鑄,如天降神。既烹且爍,數盈萬億,公私其賴之。”
北宋乾德五年(公元967年)李煜為南唐國主時,析武昌縣三鄉,與青山場院合并新設一縣,根據《莊子·大宗師》“天地為火爐,造化為大冶”之語,取“大興爐冶”之意,定名為大冶縣。
明朝開國不久,朱元璋在黃石現今所轄的大冶和陽新設置興國冶。大冶地區的鐵山,成為興國冶的鐵礦石基地。據史料記載,當時全國官鐵年總產量為1800余萬斤,洪武七年(1374年)興國冶年產鐵百萬斤,足見當時鐵礦開采冶煉之盛。
近代工業的星火
黃石國家礦山公園內,紀念洋務派代表人物盛宣懷而建的懷盛亭就在“亞洲第一采坑”邊上。
兩年前,鐵山區的新橋洞經過改造后被命名“宣懷門”。長江南岸的漢冶萍遺址內,樹立著兩座高7.2米的雕像,是為紀念均在72歲辭世的張之洞和盛宣懷……這些無不表明,這兩位歷史人物與這座城市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
鋼鐵工業是近代工業之魂。鋼鐵生產技術的迅猛發展,帶動西方近代工業日新月異,“富強遂甲天下”。而當時的中國處境十分窘迫:洋務企業需大量鋼鐵,民間所產土鐵多不合用,不得不“動靡數百萬”取自于西人。“即洋針一項極小之物,計每年進中國者,值洋七十余萬元”。
更嚴重的是,一旦洋人煤鐵不來,各工廠廢工坐困。煤鐵工業直接扼住了中國近代工業的咽喉。發展本土鋼鐵業,逐漸成為洋務派乃至朝野上下的強烈愿望。
1874年,時任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的李鴻章,派幕僚盛宣懷到全國各地尋找產煤鐵之區,同時引進西方的先進技術和設備,準備創辦中國的鋼鐵工業。1875年,盛宣懷在湖北廣濟盤塘設立“湖北開采煤鐵總局”。
1877年秋,被盛宣懷聘用的英國礦師郭師敦在勘礦報告中說:“大冶縣屬鐵礦較多……現就探見鐵層鐵脈約有五百余萬噸之數。若以兩座熔爐化之,足供一百年之用。”此地的鐵礦石凈質為60%-66%,而世界上最好的鐵礦石凈質為70%,大冶鐵礦足以與英、美等國所產上等鐵礦相提并論。
黃石,這座三千年爐火不熄的礦冶“古都”,將發展近代工業、振興民族工業扛在了肩上。
1889年,張之洞調任湖廣總督后,開始在湖北大興洋務。4年后,他主持興建的漢陽鐵廠投產,成為亞洲第一個現代化鋼鐵企業。位于大冶縣的大冶鐵礦,作為鐵廠的原料基地,成為中國歷史上第一家用機器開采的大型露天鐵礦,其規模為當時東亞之冠。
為把大冶鐵礦的礦石經長江水運運到漢陽鐵廠,一條由鐵山之麓開至江岸石灰窯的鐵路,在1892年鋪設完成。這座湖北歷史上第一條鐵路,客貨車及枕木均購自德國。
1896年,張之洞將廠礦交盛宣懷招商承辦,改官辦為官督商辦。1908年,盛宣懷將漢陽鐵廠、大冶鐵礦和萍鄉煤礦合并,組成漢冶萍煤鐵廠礦股份有限公司,開啟了公司的商辦歷程。
兩人“承上啟下”,聯手開辟了中國現代鋼鐵工業。作為當時亞洲最大的鋼鐵聯合企業,漢冶萍公司堪稱“中國鋼鐵工業的搖籃”。
民國元年的《東方雜志》記載:漢冶萍公司生產的鐵在美國試銷時,美國人“駭異寶貴”。因為洋鐵加錳太少,使用時常有剝落之慮;而漢鐵含有天然的錳,冶煉時還加錳礦,產品“剛中兼柔,銼削如意”。
作為中國近代工業的品牌,漢冶萍公司產品屢屢參加國際國內各種展會,并多次獲獎。
直到1919年鞍山鋼鐵廠建成投產,20多年的時間里,這家鐵廠生產了中國90%以上的鋼鐵。
清末,大冶境內豐富的銅鐵礦藏和石灰石,吸引了大量官方和民間資本涌入,陸陸續續出現十多家官辦、民營與外資煤礦。1913年,漢冶萍公司籌建大冶鐵廠(即大冶鋼廠),1922年其一號高爐出鐵。
黃石地區還分布著慈禧御批的遠東第一水泥廠——華記水泥廠、中南地區第一條鐵路——大冶鐵礦運礦鐵路、中南地區第一大電廠——黃石電廠、湖北省最大的煤炭基地——源華煤礦公司、長江最大的運礦港口——黃石港。
李社教說,清末民初,黃石是中國唯一擁有鋼鐵、水泥、煤炭、電力等重工業部門齊全的礦冶工業基地,是近代中國民族重工業分布最集中的地區,也是中國近代工業史上的一縷曙光。
然而,國家積貧積弱之下,這樣的曙光顯得太過微弱。在漢陽鐵廠改造擴建過程中,盛宣懷既無法獲得國庫空虛的清廷的經費支撐,也沒能從民間得到足夠的融資,不得不與日本簽訂借款合同,并以大冶鐵礦的礦石還本付息,一步步陷入日本人布下的陷阱……
從1938年10月大冶淪陷,至1945年日本投降,日本在大冶礦山掠奪走500余萬噸鐵礦石,占日本掠奪中國鐵礦石的9.66%。檔案記載,大冶鐵礦從1893年正式投產到1945年,共計生產鐵礦石2092.32萬噸,被日本掠走1550.8萬噸,約占總產量的74%。
在湖北師范大學教授、漢冶萍研究中心負責人蔡明倫看來,一部漢冶萍史,就是一部近代中國工業的發展史。漢冶萍公司的發展與國家的命運緊密聯系在一起,國家站起來了,企業才能有發展的空間。
湖北大學教授周積明說:“漢冶萍公司最終還是失敗了。失敗的原因錯綜復雜,時局擾攘,日債沉重,但最重要的是始終未能得到國家的支持。”
工業強國的薪火
站在湖北新冶鋼有限公司漢冶萍廣場,歷史與現實的強烈對比令人唏噓:一邊是為國產C919大型客機、港珠澳大橋、“神舟”“天宮”“嫦娥”等大國重器提供特種鋼材的現代化生產車間,另一邊是飽經滄桑而今只剩斷壁殘垣的漢冶萍高爐遺址。
這兩座建于上世紀20年代初的高爐,是當時中國最大的高爐,共生產兩年零兩個月,煉出25.8萬多噸生鐵,大都運往日本償還日債。
1938年夏天,日軍逼近石灰窯,并用飛機封鎖黃石港上游江面。當年7月28日,蔣介石致電鋼鐵廠遷建委員會主任委員楊繼曾:“漢冶萍公司大冶化鐵爐等,既不便拆除,應準備爆破為要。”隨后,國民黨武漢衛戍總司令部派爆破隊將化鐵爐、熱風爐等重大設備和部分廠房炸毀。
國家的動蕩不安、積貧積弱,讓盛極一時的漢冶萍公司迅速衰敗、名存實亡。1948年底,國民政府正式撤銷漢冶萍公司,將其全部資產交由新成立的華中鋼鐵有限公司,漢冶萍公司退出歷史舞臺。
抗戰勝利后,華中鋼鐵公司想恢復一座高爐冶煉,但已經奄奄一息的國民政府既缺機件也缺資金,最后七拼八湊,只建起了一座66立方米的小高爐。
振興民族鋼鐵業的重任,落到了中國共產黨人的肩上。1949年5月15日拂曉,解放軍橫渡長江,石黃鎮和平解放。是夜,大冶縣城解放,由武漢軍事管制委員會接管,并設石灰窯工業特區特派員。
當年6月12日,經中原臨時人民政府批準,將大冶縣的石黃鎮及鐵麓、申五、上樂、下章等四個鄉劃出,成立“湖北大冶特區辦事處”。
1949年9月29日,經湖北省人民政府批準,設立“湖北省大冶工礦特區”,這是新中國第一個工礦特區。
第一任工礦特區區長劉金聲曾說:“成立大冶工礦特區是根據毛澤東主席的指示,發展工業商業,支援全國的解放。這個區域因為是工業區,上級特別重視,將來生產物資可以支援其他地方。”當時的礦區,共有4萬余人口,廠礦職工便有5000余人。
黃石因為有礦冶,在近代中國占據了顯要地位。與張之洞等洋務派領袖在經受帝國主義船堅炮利的刺激后,師夷長技以制夷奮力創辦民族鋼鐵工業一樣,毛澤東等新中國締造者們,對民族工業的落后也有著刻骨銘心的痛,都有一種濃厚的鋼鐵情結。
1945年,在《論聯合政府》一文中,毛澤東寫道:“沒有工業,便沒有鞏固的國防,沒有人民的福利,沒有國家的富強。”正是這種濃厚的工業情結,讓毛澤東在1953年和1958年兩次到黃石視察。
在毛澤東視察的鼓舞下,1959年,大冶鐵礦產礦石290萬噸。到20世紀70年代初,產量達到頂峰年產505.1萬噸。作為新中國的“工業糧倉”,黃石源源不斷地向國家輸送原材料,為振興民族工業做出了貢獻。
數據顯示,從建市到2008年,黃石累計向國家貢獻1.9億噸鐵礦、74.13萬噸銅精礦、5400萬噸原煤、5.6億噸非金屬礦。產鋼2865萬噸、銅270萬噸、水泥1.25億噸。直接上繳利稅270億元,累計貢獻350億元。
轉型發展的“戰火”
1950年8月21日,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電告中南軍政委員會,將石灰窯、黃石港工礦區合并為省轄市,并定名為黃石市。黃石成為湖北省第二座直轄城市。
在國家建設時期,依托豐富的礦產資源,全國十大特鋼之一的大冶鋼廠、全國十大鐵礦之一的大冶鐵礦、全國三大水泥生產基地之一的華新水泥、全國六大銅礦之一的大冶有色等27個重點工業項目如雨后春筍,成千上萬的產業工人從全國各地涌入。
1956年,21歲的馬景源從華中鋼鐵公司大冶技校畢業,跟全班30多名同學一起,被分配到剛重建不久的大冶鐵礦。此后,從電工到車間團支部書記,再到礦志辦主任,參與編纂《黃石市志》《漢冶萍公司志》,他親歷了礦區的繁榮、衰落與轉型。
馬景源記得,20世紀60年代至80年代,是大冶鐵礦最好的年代,有一萬多工人,每年出產500多萬噸鐵礦石,“企業效益好,員工福利好,夏天冰棒、汽水都是免費的,大家干勁特別足”。
湖北理工學院長江中游礦冶文化研究中心常務副主任王定興說,大冶鐵礦、大冶鋼鐵廠、華新水泥等大型企業的開辦,直接帶動了鐵路和碼頭的建成、人口的流動,使得鐵山、下陸、石灰窯連成一片,讓這座年輕的城市迅速發展為長江之濱的礦冶名城。
從小在黃石老城區鐵路邊長大的劉文祥記得,20世紀90年代,蒸汽機車每天穿梭于老城區與幾大工礦企業之間,既拉煤炭、鐵礦也拉工人,數萬工人坐火車去工廠上班的盛況令人回味。
工業的崛起,推動城市快速發展。改革開放以來,黃石憑借雄厚的工業基礎,一度在經濟高速增長的光環中大放異彩,一路抒寫著“黃老二”的輝煌。歷史最高時期,黃石采掘業及其加工業生產總值占GDP總量的62%,成為僅次于武漢的湖北第二大城市。
如今,我們走近大冶鐵礦,一個東西長2200米、南北寬550米、最大落差444米、坑口面積達108萬平方米,巨大漏斗型礦冶峽谷令人驚嘆。它是百年中國工業史的鮮活見證,也訴說著一座礦冶之城在資源逐漸衰竭后的創傷與重生。
“亞洲第一采坑”的形成,伴隨著共和國的工業化建設。從1958年至2016年,工人們從這里累計采出原礦近1.4億噸,生產鐵精礦近8600萬噸,為武鋼提供的鐵金屬量占武鋼生產全部生鐵總量的70%。大冶鐵礦成為名副其實的“武鋼糧倉”。
經過日積月累,采礦排出了約3.7億噸廢石,廢石堆在礦區周邊綿延十多里,堆積出幾座幾十米高的小山。
在銅綠山下的大冶有色銅綠山礦生產車間里,礦石經過磨碎、浮選等工藝,將送到下游車間,生產出銅、鐵、金等。1965年以來,這里每年還能開采礦石130多萬噸。目前,從這里生產采集的礦石每年可生產銅1萬噸、鐵20多萬噸、黃金500公斤。
驅車在黃石老城區走訪,破敗的街道、破舊的樓房、滿眼的灰色調讓記者感覺略感壓抑。
綿延千年的“爐火”給這座因礦設廠、因廠建市的城市帶來過輝煌,對資源的持續開采也讓它承受著巨大的生態赤字:150多座尾礦庫、幾十萬畝工礦廢棄地、大面積湖泊污染、生態功能退化……黃石最多時有大小煙囪100多座,年粉塵量高達6000多噸,被稱為“光灰城市”。
2009年3月,國務院公布第二批資源枯竭城市名單,黃石位列其中,其下轄城市大冶位列第一批名單。
進入21世紀,由于全球能源市場、鋼材市場和有色金屬市場低迷,資源枯竭、環境污染以及失業帶來的陣痛更加凸顯,讓這個曾經的“黃老二”被宜昌、襄陽遠遠甩在身后,在湖北的GDP排名降到十名左右,礦冶名城站在了發展的十字路口。
重回“黃老二”,黃石沒有大搞房地產,而是鍥而不舍追逐現代工業夢,他們響亮地喊出生態立市、產業強市口號,計劃打造先進制造之城。
曾是大冶鐵礦礦工的閻紅勇,而今成了黃石國家礦山公園的負責人,致力于礦區生態環境的修復治理,和同事們一起創造了“石頭上種樹”的奇跡。
閻紅勇說,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礦區開始嘗試在廢石堆上種樹,經過反復嘗試,最終發現了成活率較高的刺槐。此后30多年間,一代代工人前赴后繼,在原本寸草不生的廢石堆上栽種了120多萬株刺槐,昔日的廢石堆變成了面積達366萬平方米、相當于約8個天安門廣場的亞洲最大硬巖綠化復墾生態林。
2007年,黃石國家礦山公園正式建成開園,成為我國第一家國家礦山公園。園內一片空地上,工人們用鋼鐵廢料制作成工藝雕塑,建成礦冶博覽園。原有的鐵礦設施,被改造成“井下探幽”“石海綠洲”“九龍洞天”等旅游景觀。
如今,這里已變身國家4A級旅游景區,成為黃石工業旅游的一張閃亮名片,每年接待的游客達到10萬人次。
銅綠山也啟動了生態修復:確定555.7公頃為遺址保護區紅線范圍,實施古礦遺址生態修復、山體破壞修復、土壤重金屬修復、水環境污染生態修復、工礦企業廢棄工地生態修復……依托銅綠山古銅礦遺址,將在遺址北側建立銅綠山特色青銅小鎮,建設國家一流的考古遺址公園,集旅游、文化展示、產業聚合于一體,讓千年古銅遺址續寫新篇章。
黃石市委常委、宣傳部部長鐘麗萍說,近年來黃石堅持鐵腕治污,將長江大保護擺在壓倒性位置,先后關停“五小”企業1000多家,拆除非法碼頭123個,關閉露天采石場131家,實現全域無“五小”企業、無非法碼頭,并投入30億元實施工礦廢棄地復墾項目71個,復墾面積4萬畝,森林覆蓋率達36.1%。2018年,黃石獲得“國家森林城市”稱號。
生態轉型是“基礎題”,實施產業強市、打造先進制造之城則是這座千年爐火不熄的城市矢志不渝追逐現代工業夢的“必答題”。
在轉型過程中,曾經支撐起黃石經濟四梁八柱的幾家百年老店浴火重生、鳳凰涅槃,成為引領高質量發展的“壓艙石”。
華新水泥投資60億元建設百年復興基地,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投資建廠,去年利潤達30多億元;新冶鋼投入30多億元實施技改,向軍工航天、汽車特種鋼材邁進,去年利稅超10億元。
在推動有色金屬、黑色金屬、建材等傳統支柱產業轉型升級的基礎上,黃石依托工業基礎雄厚、區位優越的優勢,加快培育電子信息、新能源汽車、生物醫藥等新興產業。
在大冶湖國家高新區,以漢龍新能源汽車為龍頭,發動機、輪轂、座椅、天窗、鋰電池新材料等配套產業日益完善;以保健酒為龍頭,勁牌30萬噸健康白酒基地和生物醫藥產業園初具規模。
在黃石經濟技術開發區,電子信息產業“鐵三角”——滬士電子、欣興電子、上達電子相繼落戶,光電子產品、電子基礎材料、應用電子、嵌入式軟件等配套項目接踵而至,成為全國重要的PCB(印制電路板)產業聚集區。
目前,黃石市形成了銅冶煉及深加工、電子信息、服裝、模具、化工醫藥等八大重點成長型產業集群,工業結構明顯優化。
黃石市委書記董衛民說,只有落后產品、沒有落后產業,對制造業要再認識、再深化,黃石正全力推進制造業高質量發展,著力打造先進制造之城。
這座承載中國千年工業文明,百年工業夢、強國夢的城市,站上了高質量發展的新起點;在這里,轉型發展的“戰火”,正熊熊燃燒,已成燎原之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