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經濟的發(fā)展,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現在越來越多的人都不再滿足于吃飽穿暖的狀態(tài),而更加注重精神層次的享受,旅行就成為了一種人們非常喜歡的放松方式,不僅可以緩解壓力,而且還可以欣賞各地不同的美景。如果說到北京大家肯定首先想到的就是故宮吧,故宮的人流量是非常大的,除了非開放日以外,只要是假期你總能在這里見到全部都是滿滿當當的人,但這里的人流量如此龐大,為什么很少見到鳥類在此駐足呢?更加沒有鳥糞,故宮建立至今都已經將近600年了,為什么還是如此干凈呢?
為什么故宮的房頂從來沒有鳥糞,600多年過去了還如此干凈?
如果我們用一句話來形容一個人人煙稀少,無人問津的地方的話,我想大多數朋友都可能會用這樣一個詞語來形容,那就是鳥不拉屎的地方。但是為什么故宮這么一個人流量龐大的地方鳥類也這么少呢?這跟古人的智慧是分不開的,具有決定性的因素。
故宮是古代建筑藝術的精髓,當時使用了最頂尖的建筑設計理念,在細節(jié)設計上也有非常巧妙的設計,比如說故宮的屋頂使用了傳統(tǒng)的坡屋頂式設計,有一定的傾斜角度,而且當年的工匠還采用了一種名為“鶯不落墻頂”的設計方式,意思就是說在這樣的房頂上,讓鶯都不能落在上面,也就是說這樣設計的目的本來就是為了防止鳥類停留。所以說在設計的時候將每一塊磚瓦的距離的間距都設計得比鳥類的腳間距要大,所以當鳥類想要停留在上面的話,是非常不舒服的,只能稍作停留便飛走。
第二種原因就是故宮的房頂每天都處在風吹日曬下,所以即便有落的鳥糞也會被風吹干了,非常容易脫落下來,而且故宮屋頂用的材料都是釉質表面,十分光滑,鳥糞很難長期的附著其上,屋頂的斜度又使得一旦遇到大雨的時候,雨水沖刷下來的時候鳥糞也會被隨之帶下來,并且不留痕跡。
當然故宮的房頂600多年來無一絲鳥糞的痕跡,最主要的還是歸功于常年在此打掃的宮人們,在古代的太監(jiān)宮女們每天都要爬上爬下的打掃衛(wèi)生,它們最主要的工作就是干保潔,負責故宮的衛(wèi)生,所以院子掃完,房頂自然也要清潔,由此我們可以看出國人擁有何等的智慧,直到我們如此科技發(fā)達的現在仍然有很多值得我們的借鑒之處,對此大家怎么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