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商務廳等7個部門聯合發布《關于開展省級夜間經濟試點城市創建工作的通知》,在杭州市下城區等13個地方啟動省級夜間經濟試點城市建設,并將湖州市德清縣等14個地方列為省級夜間經濟培育城市。
“這些地方將通過試點重點提升夜經濟的品質。”省商務廳消費促進處處長肖奮認為,好的夜經濟不光要有“煙火氣”,更要符合人們對夜間文化、旅游等消費的需求。此次發布的《通知》要求對各地夜經濟的發展做好規劃、智治、融合等文章。
拒絕“千城一面”
針對當前夜經濟發展中發現的問題,《通知》提出了指導意見,其中首要一條就是做好規劃、避免夜經濟“千城一面”。
“各地要結合自身實際、突出特色,豐富夜經濟的文化、旅游、娛樂、體育等消費業態,塑造城市夜間經濟品牌。”省商務廳消費促進處副處長潘國帥認為各地要把夜經濟發展與國土空間規劃、商業網點規劃、城市交通規劃等有效銜接。
城市能級不同,夜經濟的發展路徑也各不同。以杭州、寧波為例,這兩大省內中心城市正在打造國際消費中心城市,其夜市發展就不能光盯著本地市民的“錢袋子”,更要吸引外地游客留下來消費。再如,衢州、麗水等地除了在主城區發展城市夜經濟,還應發揮自身美麗鄉村的優勢,發展鄉鎮、農村的夜經濟。
在夜經濟的規劃方面,一些城市已著手行動。溫州市級層面已出臺夜經濟相關的規劃,寧波也在早些年出臺的“月光經濟”發展政策基礎上,啟動“2.0”版本的規劃。浙北小城長興也在多年前就邀請復旦大學制定了相關的夜經濟發展規劃,如今正著手進一步提升。此次發布《通知》,就是希望各地通過試點城市、培育城市的建設,把規劃謀得更深、做得更實。
打造高品質步行街
年輕人群體,是拉動夜間消費的主力軍。“因此,夜經濟的業態培育要更迎合年輕人的消費需求。”潘國帥介紹,杭州湖濱步行街的打造過程中,就引進了一批知名時尚潮牌、老字號新國貨精品,促進傳統文化與年輕潮流、老字號與新網紅互動融合,提升夜經濟載體的品位。
這篇融合的文章還體現在夜經濟的發展與高品質步行街培育相結合。潘國帥分析,夜經濟旨在延長人們消費的時間,而步行街則從空間上為各地拉動消費創造條件,兩者完全可以同步發展。所以省商務廳等部門此次還推出50個夜間經濟集聚區創建名單,其中相當一部分都是正在打造的國家級、省級、市級高品質步行街,力爭讓這些步行街成為各地夜經濟發展中各具特色的“夜坐標”。
一條步行街能給夜經濟帶來多大收益?在衢州市區的彩虹橋邊,幾年前多了一條步行街,晚上的人氣一下子旺了;寧波高鐵站附近的南塘老街,重現寧波老底子傳統餐飲,還引進城南書院、楓林晚書店等文創業態,讓夜間生活有了更多層次的消費場景……各地應該抓好這個夜間消費的重要生態平臺,讓它成為浙江發展夜經濟的主要載體。
優化智慧精細管理
在夜市發展過程中,個別地方有百姓反映“夜市上的音樂擾民”“周邊的草坪因夜市被破壞”“夜市上的商品質量參差不齊”……針對這些問題,省商務廳作為夜經濟試點城市創建的牽頭部門,要求此次試點城市尤其要在夜經濟的“智治”上下功夫。
“要避免夜市擾民,數字化的管理手段必不可少。”《通知》要求,各地要統籌推動大數據、互聯網等數字技術應用,有序放寬夜間外擺管制、優化夜間交通組織管理、加強城市公共服務配套等領域制度創新,推動城市智慧化、精細化管理再上新臺階。
夜經濟的市場化運作也是接下來試點城市建設的一個重要工作。疫情期間,各地財政對夜市發展都有不小的扶持力度,但從長期來看,夜經濟的發展還是要靠市場化運作。“地方政府要做的是營造更好的營商環境和百姓放心消費的氛圍,在治理和服務上做文章。”潘國帥舉例,寧波南部商務區的水街夜市如今嘗試從過去的政府補貼轉向商業化運作模式。
根據省商務廳對全省700多個商圈和31條省級以上步行街監測顯示,1月至7月,前10位商圈零售商戶、前10位步行街零售商戶營業額均增長20%以上,環比提高超過30個百分點。省商務廳綜合發展處副處長陳芳芳介紹,在這前10位商圈和步行街數據中,夜間消費比重均超過50%,這也再次證明了夜間經濟對拉動消費的作用。 (記者 翁杰 通訊員 鐘歡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