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南昌3月16日電 題:與企業一起“長跑”——一個中部工業園區營商安商蹲點見聞
新華社記者李興文、朱雨諾
記者近期在江西省撫州市東鄉區采訪發現,一批從沿海轉移過來的民營企業在這里生根,其中10年以上的企業達到55家。有的把總部從沿海地區遷過來,有的生產線入選國家級智能制造優秀場景,有的成為國家高新技術企業并不斷增資擴產,發展呈現出一條亮眼的增長曲線。
不靠海、不沿邊,地處中部地區的東鄉在承接產業轉移過程中,何以吸引民營企業落戶扎根并不斷開枝散葉?記者進行了蹲點采訪。
一次危機處理引來一家企業總部
走進江西臺德智慧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展廳,一臺智能學習機格外“吸睛”。
“只要說一句‘小度小度’便可喚醒學習機,給出指令它能在0.5秒內響應。”公司總經理助理何福珍說。
從10年前落戶東鄉以來,臺德科技已完成3次擴產,成為當地人工智能產業園的“鏈主”企業,擁有300余項核心專利,年營收達13.6億元。
記者在園區發現,上下游企業的各功能片區劃分清晰,每個企業門口都掛有“助企專員”公示牌,標注著姓名、職務及職責。
“為了讓企業安心發展,區里安排我們駐企服務,幫助協調解決企業運營中的困難。”臺德科技“助企專員”李世鋒說。
2018年,臺德科技遇到一次意外,一條生產線被迫停工,正在趕制的一批重要訂單如果不能及時交付,企業不但要賠付重金,更會喪失信用,這對于剛打開互聯網頭部企業市場的臺德科技而言不啻為一次危機。
無奈之下,企業緊急聯系了“助企專員”,區里連夜開會協調、調運設備,公司3天就恢復生產,產品順利交付。何福珍說:“危難之際見真情,我們從這次事件中感受到當地政府的真誠,決定把總部從沿海搬過來。”
為了更好地營商安商,東鄉區選派116名黨員干部擔任“助企專員”,實現規上工業企業全覆蓋,圍繞用工、行政審批、招才引智等事項對企業“一對一”服務。
“營商安商不但要‘錦上添花’,更要‘雪中送炭’,急企業之所急。”東鄉經開區管委會副主任曹揚說。
一企一策推進“智改數轉”
AI智能燈檢機以毫秒級的反應速度對每一瓶注射劑進行檢測,機器人有條不紊地進行產品裝箱……在江西科倫藥業有限公司的生產車間內,智能化的生產線高效運轉。
“運用這套智能化設備,可以節省近80%的人工,產品品質大幅提升。”公司副總經理蔡軍民表示。
從2005年至今,科倫藥業落戶東鄉已達20年。如今,同類產品的市場份額穩居國內前列。但近年市場競爭激烈,產品單價持續下降,作為傳統醫藥企業,科倫藥業發展遭遇瓶頸。
“企業‘智改數轉’是被逼出來的。”蔡軍民說。
在科倫藥業一樓,智慧工廠的數據圖在大屏上實時更新,玻璃柜上擺放著4本匯編文件。
“這些是區里關于制造業數字化轉型的政策匯編,公司實現生產管理智能化,得益于當地政府的傾力推動。”蔡軍民說。
東鄉區是全省第一批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試點縣(區),當地政府調研發現,企業普遍存在不愿轉、不敢轉、不會轉的問題。“我們給每個企業發放了數字化轉型政策匯編,采取一企一策的方式入企服務。”東鄉區工信局局長鄒伏明說。
2024年,東鄉區成立制造業數字化轉型服務中心,設立4000萬元專項資金,形成一周一調度的專班工作機制。
科倫藥業智能在線監測入選國家級智能制造優秀場景。蔡軍民說:“我們從中嘗到了甜頭,如今企業生產線煥然一新,產能提高了30%。”
科倫藥業的轉型是當地信息技術與制造業深度融合的生動見證。截至2024年底,東鄉區制造業數字化轉型計劃改造企業108家,啟動數字化改造115家,啟動率達106.5%,有力推動企業降本增效、轉型升級。
一家企業連續6次增資擴產
一家膠帶生產企業何以成為國家高新技術企業?
帶著疑問,記者走進江西永冠科技發展有限公司的生產車間,只見五顏六色的車衣膜從生產線緩緩滑出,隨后被迅速打包碼放。
“企業可生產180多種顏色的車衣膜,產品供不應求,訂單排到了6月底。今年初我們又買了20畝地,準備再上一條生產線。”公司總經理助理王婷婷說。
從2012年落戶東鄉以來,永冠持續開發了電子膠帶、可降解類膠帶等百余種膠粘產品,銷售量穩居行業前三。
“落戶東鄉時,我們也是抱著試試看的態度來的,當時只買了80畝地,投資千萬元。”王婷婷表示,膠帶行業競爭激烈,必須不斷研發新產品才能跟上行業發展速度,稍不留神就會落后,甚至被淘汰出局。
如何培育企業發展壯大?10多年來,當地政府著力構建企業成長長效機制,籌集2億元的產業發展引導基金,開辟項目審批綠色通道,精準支持企業創新。
近年,東鄉區還成立“工業診所”,對接中國科學院大學、中國科學院過程工程研究所等30余家大學、研究所,與園區企業開展深度產研合作。
得益于當地政府的支持,永冠不斷向高端市場轉型,在當地連續6次增資,投資總額已達40億元,產品暢銷110多個國家和地區,發展呈現出一條亮眼的增長曲線。
“營商安商需要久久為功,與企業一起‘長跑’,立足企業需求精準服務。”東鄉區委書記彭敏群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