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政部3月24日公布的數據顯示,今年1至2月全國一般公共預算收入43856億元,同比下降1.6%,主要受部分中央金融企業匯算清繳企業所得稅入庫較去年同期減少等一次性因素影響;全國一般公共預算支出45096億元,同比增長3.4%。按今年的支出預算數測算,1至2月全國一般公共預算支出進度為15.2%,高于過去三年同期平均水平。有業內人士表示,綜合最新數據看,財政支出進度較好,積極財政政策在靠前發力。
具體來看,今年1至2月,全國稅收收入36349億元,同比下降3.9%;非稅收入7507億元,同比增長11%。其中,國內增值稅15128億元,增長1.1%;證券交易印花稅238億元,增長58.9%,主要是股票成交額同比增加帶動。
粵開證券首席經濟學家羅志恒對《經濟參考報》記者表示:“增值稅的小幅正增長,與1至2月工業增加值、服務業增加值開門紅相匹配。同時,印花稅大幅增長則與穩股市取得效果有關,今年年初中國經濟平穩開局,資產重估也帶動指數和交易量上升。”
部分行業稅收也表現良好。其中,制造業方面,鐵路船舶航空航天設備制造業、計算機通信設備制造業稅收收入分別增長36.3%、9.5%。服務業方面,消費品以舊換新政策加力擴圍,春節期間文旅消費需求持續釋放,文化體育娛樂業稅收收入增長14.6%;數字經濟發展勢頭向好,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稅收收入增長19.4%,科學研究和技術服務業稅收收入增長16.9%。
“1至2月,全國一般公共預算支出進度達15.2%,顯著高于過去三年同期平均水平。這一財政支出的提速體現了積極財政政策‘靠前發力、精準滴灌’的實施成效。”北京國家會計學院副院長、教授李旭紅對記者表示。通過提前下達專項債券額度、優化預算執行機制等舉措,財政資金正加速轉化為基建投資、公共服務等領域的實物工作量,既為穩增長提供關鍵支撐,也凸顯政策對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的靶向支持力度。
值得注意的是,“財政支出結構優化,社保就業、教育、科技支出增速高于總體支出增速,反映出財政支出向惠民生、增后勁的方向發力。”羅志恒表示,其中,社保支出增速較快能夠緩解居民的后顧之憂,而且通過穩定就業增加居民的工資性收入有利于提振消費;教育和科技支出增速較高,有利于形成“教育-人才-科技”的良性循環,推動新質生產力發展,優化供給結構,增強經濟發展后勁。
數據顯示,今年1至2月全國主要支出領域中,社會保障和就業支出8540億元,增長6.7%;教育支出7377億元,增長7.7%;衛生健康支出3512億元,增長0.6%;交通運輸支出1916億元,增長2.3%;住房保障支出1345億元,增長3.5%;資源勘探工業信息等支出1153億元,增長5.8%;科學技術支出1122億元,增長10.6%。
打好政策“組合拳”,2025年,更加積極的財政政策將持續用力、更加給力。財政部部長藍佛安在出席中國發展高層論壇2025年年會時表示,隨著去年四季度一攬子增量政策效果持續釋放,疊加今年實施更加積極的財政政策等宏觀政策,中國經濟一定能夠持續向好,在復雜多變環境中穩健前行。財政部將密切關注國內外形勢發展變化,充實完備政策工具箱,有力有效應對前進道路上的風險挑戰。藍佛安表示,今年實施好更加積極的財政政策,一個鮮明特點是統籌用好政府債券、財政貼息、專項資金、稅費優惠等各類政策工具,并加強與貨幣、就業、產業、區域等政策的協同,打好政策的“組合拳”。
同日發布的《2024年中國財政政策執行情況報告》表示,2025年將圍繞支持全方位擴大國內需求、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保障和改善民生、城鄉區域融合發展、生態文明建設、加強財政科學管理六個方面重點做好工作。其中包括加大民生保障力度,多渠道增加居民收入;推進實施提振消費專項行動,加大消費品以舊換新支持力度;統籌用好各類政府投資資金,聚焦關鍵領域和薄弱環節加大投資力度;著力提升科技創新能力,加大中央本級科技投入,全力支持關鍵核心技術攻關;緩解小微企業等經營主體融資難融資貴問題等一系列細化舉措。
“2024年我國財政收支平衡目標總體實現,財政運行在復雜環境中展現出較強韌性。”李旭紅表示,展望2025年,財政收支緊平衡態勢仍將延續,結構性壓力與可持續性挑戰并存。財政部將實施更加積極的財政政策,持續用力、更加給力,打好政策“組合拳”,通過政策的精準施策與中長期改革的協同推進,我國財政將實現穩增長、防風險、促改革的動態平衡,為經濟行穩致遠奠定堅實基礎。(記者 韋夏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