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場中國眼鏡產業“大國工匠 互聘共享”促共富活動在浙江臺州臨海舉行,這也是臨海眼鏡產業有關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的一次大討論。
臨海眼鏡曾長期扮演著“幕后英雄”的角色,為全球知名品牌代工的能力一流,但自有品牌影響力有限。從代加工起步,難以培育過硬品牌,出口一貫依賴溫州等地“代下單”模式,只能賺取眼鏡產業鏈“微笑曲線”的底端利潤。因而,如何突破當前發展瓶頸,成為產業價值躍升的核心。
智造升級是破局的必經之路,無論是應對成本上升,還是參與國際競爭,強化數智技術運用都是產業發展的關鍵。走進浙江展生眼鏡股份有限公司的生產車間,精密的自動化鏡架焊接設備高效運轉,激光精準定位,焊點均勻牢固,機械手臂來回移動,工人忙著組裝、抽檢,經過100多道工序,眼鏡源源不斷產出……這不僅是一家公司的變化,更是臨海眼鏡產業整體向“智造”邁進的縮影。通過當地政府積極引導,設立專項補貼資金鼓勵企業引進高端設備、建設數字化車間,如今,臨海杜橋鎮規上眼鏡企業數字化改造實現全覆蓋。
“如今,我們成立了臺州眼鏡產業創新聯盟,從全國各地引進技術攻堅、技術提升、產品檢測、品牌重塑和市場拓展等方面的專業力量,將有力帶動產業整體升級。”臺州市眼鏡商會會長李岳生表示,依托臺州市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深度融合的戰略布局,以“人工智能+”持續賦能產業升級,臨海加速探索AI與傳統眼鏡產業的深度融合,全力構建“眼鏡+科創”“眼鏡+文旅”“眼鏡+賽事”“眼鏡+光電”等多元發展新賽道,通過培優產業鏈、激活創新鏈、厚植資金鏈、延伸人才鏈,推動眼鏡產業向智能化、高端化躍升。
創新人才培養機制,是臨海眼鏡產業探索突圍的又一路徑。“聚焦企業需求與行業發展方向,搭建共享平臺,打造‘技能提升—技術攻關—成果轉化’的全鏈條服務體系,獲聘的6名由大國工匠、行業專家組成的服務團將打破企業壁壘,為中小企業破解人才瓶頸提供助力。”臨海市總工會黨組書記、常務副主席董先米介紹,臨海積極探索“共享人才”機制,強化企業高校平臺人才緊密聯動,鏈接高校、科研院所、龍頭企業等資源,組建眼鏡產業“共享人才”智庫,聚集了一批大國工匠、專家學者、緊缺技術人才、新銳設計師、“帶貨”主播等。通過建立“企業直接下單、政府牽線匹配、人才精準解難”的運行模式,引導人才與企業合作。目前,已有22名“共享人才官”與30家企業達成合作,累計為企業降本900萬元以上。此外,臨海還聯動浙江大學、上海東華大學、天津職業大學眼視光工程學院等20余所高校,與企業共同開展人才孵化、技術攻關、產業化應用,形成一批關鍵核心技術及標志性產品。
如今,在臨海眼鏡產業的核心承載地杜橋鎮,不僅有著集研發、設計、生產、銷售于一體的完整產業鏈,更通過規劃建設“一城多園”產業平臺,培育區域公共品牌,打造“全鏈條、短周期、低成本”的強大生態,使臨海成為全球眼鏡產業的“超級工廠”,年產太陽鏡片8億副,占全國產量的30%,年產太陽鏡超2.5億副,占全國產量的25%。此外,在杜橋鎮連續兩年舉辦的臺州(杜橋)國際眼鏡展,吸引了7300多名海外客商不遠萬里而來,3天成交額突破1億元。
“臨海把握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融合的時代機遇,以眼鏡產業的升級進階之路,為傳統制造業轉型升級提供了生動樣板。”臨海市委常委、杜橋鎮黨委書記林敏表示,未來,臨海將依托傳統制造的深厚底蘊,以科技創新驅動智能光學發展,加速人工智能、大數據與精密制造深度融合,推進杜橋芯光園等復合型園區平臺建設,重點布局AR/VR智能光學設備、可穿戴健康監測設備等前沿領域,全力打造智能眼鏡的創新策源地、高端制造的集聚地、未來生活的體驗地。(記者 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