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河南物流職業學院,一個充滿創新活力的團隊正通過“物聯網+固碳增收+節能減排”技術為核心,打造出一套智慧農業大棚系統,為鄉村振興注入了強大動力。
河南作為農業大省,擁有龐大的大棚市場規模。然而,傳統農業大棚面臨著諸多痛點,如環境監測不精準、種植依賴人工經驗、能源消耗高且效率低下等。針對這些問題,該團隊立志通過科技手段,助力農業數字化轉型與鄉村振興戰略落地。
智慧農業大棚系統是團隊的“核心武器”,其中環境數據采集是關鍵支撐。通過智能硬件設備,大棚內的溫度、濕度、光照、二氧化碳濃度等信息被實時采集并傳輸至數據中心。在這里,智能聯動與組網技術確保了各項設備的協同工作,實現環境數據的精準監控與調控。
團隊在“科技自主創新”方面取得了顯著成就。他們采用二氧化碳氣肥技術,針對番茄、黃瓜、辣椒等農作物的需求進行精準調控,不僅使產量提升60%,還使每公頃年固碳量增長約58.4%。此外,智能生態氣候控制系統(IECCS)的應用,進一步優化了農作物生長環境,實現了精準種植。
智慧平臺是整個系統的“大腦”,其配備的智能視頻監控設備,實現了對農作物生長全過程的實時監控與管理。通過智慧平臺,農戶可以遠程查看大棚內的實時畫面,及時發現并解決問題,極大地提高了管理效率。
在實際推廣應用中,智慧農業大棚系統取得了顯著成效。以10畝西紅柿種植為例,第一年投入成本26萬元,累計收益達到8萬元;第二年投入成本僅為1萬元,累計收益卻高達38萬元;第三年更是以1萬元投入,獲得67萬元的收益。相比之下,普通大棚和無大棚種植的收益則明顯較低,外出務工的收入雖然相對穩定,但在長期收益上仍不如智慧農業大棚。
某潤果業農民專業合作社是智慧農業大棚系統的受益者之一。該合作社正在建設智慧大棚,其負責人表示,與普通大棚相比,智慧大棚具有顯著的節電效果,既節約了成本,又提升了收益。
團隊由多位行業專家和富有創新精神的學生組成。他們立足專業、刻苦鉆研,不斷提升自身能力。在項目實踐中,團隊成員積極參與崗位項目實踐,從專業認知到實踐平臺,從課程綜合設計到科研攻關,逐步錘煉工程思維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專家團隊為項目提供了堅實的理論和技術支持。他們憑借豐富的行業經驗和專業知識,為團隊解決了眾多技術難題,確保了項目的順利推進。
智慧農業大棚系統的成功推廣,不僅為農戶帶來了實實在在的經濟效益,還在行業內產生了深遠影響。通過產、學、研相結合的模式,團隊實現了“倍增效應”,以創業帶動就業。未來三年,該項目可直接創造100個以上高質量就業崗位,并促進上下游企業間接創造數千就業崗位。
智慧農業大棚系統的出現,為傳統農業的轉型升級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它不僅解決了傳統大棚的諸多痛點,還通過科技創新實現了農業生產的低能耗、無害化。這一成果不僅在河南省引起了廣泛關注,也為全國農業現代化發展提供了有益借鑒。
隨著科技的不斷進步,智慧農業領域仍有廣闊的發展空間。該團隊將繼續在智慧農業領域深耕細作,不斷完善智慧農業大棚系統,為鄉村振興貢獻更多力量。
智慧農業大棚項目,不僅是一場科技與農業的深度融合,更是鄉村振興戰略的一次生動實踐。它讓我們看到了科技在農業領域的巨大潛力,也讓我們對農業現代化的未來充滿期待。
廣告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