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兩件T恤奉先生只穿了一個月,就閑置在家了。今年5月,因為不滿地鐵上有人外放音、視頻,成都市民奉先生特意定制了兩件T恤,將《城市軌道交通客運組織與服務管理辦法》中禁止手機外放的規定印了上去。
做足心理建設后,他穿著T恤出門,印象中有人盯著他的衣服看過,也有人拍照,但他注意到:低頭看手機并且外放的人,根本不會注意到T恤,更不要說上面的文字了。
衣服不穿了,丟在家里的角落。后來,奉先生收藏了“成都地鐵”官微發過的一條勸阻手機外放的微博,“遇到了就拿給對方看,效果還不錯。”
“但是一個人做這個事情,成效有限。”奉先生感嘆道。
他的煩惱
每天乘坐20個站上下班
會被地鐵車廂內的手機外放影響
家住南湖立交附近,上班的位置在天府廣場旁邊,因此,地鐵是奉先生主要的通勤工具,走一趟單邊是20個站。
但對于奉先生來說,坐地鐵有點煩惱——他告訴記者,地鐵上常有乘客查看手機里的音視頻時,會外放出來,“我不喜歡那些視頻的背景音樂,而且公共場合很影響別人,也不禮貌。”
2019年10月,《城市軌道交通客運組織與服務管理辦法》由交通運輸部印發,當時將在2020年4月1日施行。“后來我就在等施行,但到了4月,還是有不少人在地鐵里外放手機里的音視頻。”他觀察過,地鐵里手機外放時,周圍很少有人制止。
“文明,應該就是體現在這些小事里面。”奉先生告訴記者,起初他提醒手機外放乘客的方式是:拍拍肩膀,再用言語告訴對方不要外放。“一般來說,對方或者會把聲音調小,或者會掏出耳機戴上。”
不過,他也直言,這種方式是有些唐突的,“會讓對方覺得丟臉,發生沖突的可能性也大。”
他的行動
第1種方式
穿“禁放”T恤一個月 效果一般不再穿
印制T恤的想法來源于路人。奉先生回憶,一次看到有路人的個性T恤上寫了“禁止抽煙”的文字,“我就覺得可以借鑒。”他把想法告訴給妻子,“她也贊成,這樣也不用擔心我和別人起沖突。”
至于T恤上的字,奉先生選了前述管理辦法中禁止手機外放的條款,最后又加上一句網絡語言,“把氣氛搞輕松些。”
因為想著盡量每天都穿,奉先生定制了兩件,前胸后背雙面印刷,80多塊,“網店老板也沒說什么。”
幾天后衣服到了,奉先生準備第二天就穿出去。不過那天早上奉先生心里還是“打起了仗”:又希望別人看見,能提醒到大家,又有些羞怯,“最后還是決定穿。”
他解釋,錢也花了,不穿的話,老婆會有意見;另外,衣服做都做了,只差最后一步。
這一天直到上地鐵前,奉先生都沒有露出T恤,“在外面穿了一件襯衫。”進車廂后,他脫下了襯衫,“20個站,好像有人盯著衣服看了。”到公司后,“同事們看到后,大家也都很贊同。”
那天晚上回到家,奉先生說自己有一點成就感,“在公共場合做了這樣一件與于眾人無害的事。”
緊接著第二天,奉先生索性不再套一件襯衫遮著T恤了,“就當一件普通的T恤。”
后面一個月里,每周他都要穿兩三次,“印象里過地鐵安檢的時候,工作人員也沒有多注意我,但偶爾還有路人拍過我的衣服。”除此以外,沒有其他的事情發生。
第2種方式
出示官微圖片 “留情面式”提醒效果不錯
“在地鐵里面低頭看手機還外放的人,他們也看不到我的T恤,更不用說上面的文字了。”奉先生覺得,T恤印字提醒的方式效果不好,因此那兩件T恤也只穿了一個月,就沒有再穿。“還是當面直接提醒會比較好。”
今年6月14日,成都地鐵官方微博發了一條消息,提醒手機外放屬于影響地鐵運營秩序的約束性行為,并配有簡單明了的圖片。奉先生收藏了這條微博和圖片,“后來再遇到地鐵上手機外放的人,就拿微博圖片給對方看。”
這一招效果還不錯,奉先生感覺,這種無聲的方式表達了自己的意思,也保留了對方的情面。
對 話
“我只是希望地鐵環境越來越好”
“但也只能局限在我旁邊的人,稍遠一些也管不到。”奉先生于是買了防噪耳機。
他向記者感嘆:“一個人做這樣的事,太難了。這么久了,還是不停有人在外放。”
6月的時候,奉先生曾通過市長信箱提過建議,當時成都軌道交通集團在回復中表示,2020年4月1日起執行的《城市軌道交通客運組織與服務管理辦法》,明確了10類影響運營安全的禁止性行為以及7類影響運營秩序的約束性行為,其中包含禁止使用電子設備外放聲音,并介紹地鐵方面進行了宣傳、宣講和展示,也要求從業人員加大巡視頻次、強化巡視力度及秩序維護,及時制止。后續將充分發揮警企共建優勢,加強雙方聯動協作,會同市公安局軌道公交分局開展不文明行為勸導活動。
奉先生也注意到,就在前幾天,在成都市網絡理政社會訴求平臺中,成都軌道交通集團有限公司回復市民重申,依據2020年4月1日執行的《城市軌道交通客運組織與服務管理辦法》,禁止使用電子設備外放。
“還是希望乘客多注意,未來地鐵上的環境也會更好。”奉先生說道。(成都商報-紅星新聞記者 彭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