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天津9月19日電(記者翟永冠 黃江林)剛進行了大額消費,就接到貸款、理財等推銷電話;無論等候多早、操作多快,網上掛號、秒殺產品從來都搶不到……這些大家經常遇到的事情,背后隱藏著什么玄機?
在2019年國家網絡安全宣傳周的會場上,專家表示,數據非法售賣、瀏覽器主頁劫持、移動惡意程序等違法犯罪行為的背后,都有一條條暗暗滋長的網絡黑色產業鏈。
2018年4月,山東警方在遼寧大連破獲了一起“tlMiner”挖礦木馬黑產大案。警方查實,涉事公司在軟件公司的偽裝下,為非法牟利搭建木馬平臺,招募發展下級代理商近3500個,通過網吧渠道、“吃雞”外掛、盜版視頻軟件傳播投放木馬,非法控制用戶電腦終端。通過這個超大的僵尸網絡,這家公司進行數字加密貨幣挖礦、強制廣告等非法業務,合計挖掘各類數字貨幣超過2000萬枚,非法獲利1500余萬元。
“網絡黑產”不僅存在于游戲、視頻領域,在音樂娛樂、電商等行業中也屢禁不止。在線博彩平臺、數據非法售賣、網絡賬號惡意注冊、違規廣告聯盟、瀏覽器主頁劫持、移動惡意程序、DDoS攻擊等違法犯罪行為的背后都有“網絡黑產”的影子。
專家表示,從這些“網絡黑產”來看,產業鏈上中下游有著明確的分工。上游負責收集提供各種網絡黑產資源,例如手機黑卡、動態代理等;中游負責開發定制大量黑產工具,以自動化手段組合利用各種黑產資源實施網絡違法犯罪活動;下游負責將黑產活動“成果”進行交易變現,涉及眾多黑灰色網絡交易和支付渠道。
有業內人士測算,目前,我國“網絡黑產”從業人員已經超過150萬人,他們專業化程度高,成組織運作,分布在國內及東南亞等海外地區。據2018年南都大數據研究院等機構發布的《2018網絡黑灰產治理研究報告》估算,我國網絡安全產業規模為450多億元,而黑灰產業已達近千億元規模。
國家互聯網應急中心處長任彥說,目前網絡黑色產業鏈發展形勢嚴峻,損害公眾經濟利益,擾亂市場正常經營秩序,威脅關鍵信息基礎設施穩定運行,危害個人信息安全,嚴重影響互聯網行業健康發展。
對此,國家互聯網應急中心依托中國互聯網網絡安全威脅治理聯盟,與互聯網企業、安全企業等加強信息共享,支撐有關部門開展“網絡黑產”治理工作。今年6月以來,累計發現活躍手機黑卡561萬個、賭博網站3萬余個、黑產交流傳播群組1000余個、DDoS攻擊控制端28個、違規廣告聯盟11個、瀏覽器主頁劫持惡意軟件124個、大型賭博洗錢團伙線索10個。
任彥建議,相關部門在加大打擊力度的同時,普通網民也應增強網絡安全保護意識,不隨意透露、填寫個人信息,特別是個人敏感信息,不要訪問不正規的、高風險的網站,不點擊來歷不明的郵件和鏈接,做好密碼管理,安裝并定期升級終端病毒查殺工具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