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12月3日電(記者羅爭光)針對當前一些養老機構、企業以養老服務名義非法集資、欺詐銷售“保健品”等情形,民政部聯合中國銀保監會、國家市場監管總局3日發布4項風險提示,幫助老年人提高防范。
根據民政部等發布的風險提示,一些養老服務機構、企業打著養老服務、健康養老名義,承諾高額回報,以向老年人收取會員費、床位費,欺詐銷售“保健品”等手段,實施侵害老年人合法權益的非法集資、傳銷等犯罪,給老年人造成嚴重財產損失。此類活動不同于正常養老服務,存在4項較大風險隱患。
一是高額返利無法實現。多數養老服務機構、企業不存在與其承諾回報相匹配的正當服務實體和收益,資金運轉難以持續維系,高額返利僅為欺詐噱頭。
二是資金安全無法保障。一些養老服務機構以辦理“貴賓卡”“會員卡”“預付卡”等名義,向會員收取高額會員費、保證金或者為會員卡充值,吸收公眾資金。大量來自公眾的資金未實施有效監管,由發起機構控制,存在轉移資金、卷款跑路的風險。
三是健康需求無法滿足。一些企業以各種形式向老年人推銷所謂“保健品”,經常被采用偷梁換柱、偷換概念的手法,騙取消費者信任,但所聲稱的保健功能未經科學評價和審批,往往不具備保健功能,甚至貽誤病情。
四是運營模式存在違法風險。一些養老服務機構以投資、加盟、入股養生養老基地、老年公寓等項目名義,承諾返本銷售、售后包租等方式吸收資金。部分企業不具有銷售商品的真實內容或者不以銷售商品為主要目的,而是以各種方式非法吸收公眾資金。相關機構及參與人員的上述行為存在非法集資等風險。
風險提示中指出,按照有關規定,組織實施非法集資應承擔相應責任,參與非法集資風險自擔。
民政部等部門提醒廣大老年人和家屬提高警惕,增強風險防范意識和識別能力,自覺遠離非法集資和傳銷,防止利益受損。如發現涉嫌違法犯罪線索,可積極向有關部門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