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一些不法分子在二手交易平臺以低價吸引買家,然后誘騙買家離開平臺,通過他們提供的虛假鏈接付款進而詐騙錢財。由于鏈接頁面和正規平臺頁面很相像,極具迷惑性,買家幾乎很難察覺,極易落入這種網絡詐騙的“殺魚盤”中。
如今,不少消費者通過二手交易平臺將閑置物品轉給別人,這樣既可以讓閑置物品循環利用,又能讓自己賺點零花錢,但這也讓不法分子嗅到了“商機”。
付款后就被拉黑
小馬在某二手交易平臺遇到了一個賣二手相機的賣家,賣方建議微信詳談。講好價錢后,對方發來一個付款鏈接。小馬打開鏈接后發現確實為先前瀏覽過的二手平臺支付頁面,于是爽快地付款。然而,貨款到賬的下一秒,他發現自己已被賣家拉黑。
易某交代,自己是在一個QQ群中認識了“上線”,這個“上線”教他如何利用虛假購物鏈接賺外快。兩人分工明確,易某負責尋找下手對象,談妥價格,“上線”則負責將虛假支付鏈接發給易某,詐騙成功后,每單易某可分到七成。
通過對何某社交軟件上的關系人、銀行賬戶資金流以及信息流等情況的深入研判,警方發現,何某手中有著像易某一樣角色的下線和同行“船長”各10余人,一個冒充二手購物平臺、制作虛假鏈接實施網絡詐騙的犯罪團伙進入了警方的視野。去年11月,該團伙成員全部被警方抓獲。
被害人“缺失”如何認定犯罪金額?
記者了解到,在上述“殺魚盤”案中,被告人提供的釣魚網站鏈接打開后,與真實的二手購物平臺網站極其相似,被害人難以分辨。但點擊付款后,釣魚網站則會通過事先抓取的接口鏈接到某購物平臺,被害人的付款會被用于購買該購物平臺的購物卡。
在被害人“缺失”的情況下,該案中被告人之間的轉賬記錄是否還能被認定為犯罪金額呢?
脫離正規平臺易踩“雷”
據2020年《法治藍皮書》,電信網絡詐騙仍呈高發趨勢,且運作模式呈現更加明顯的專業化、集團化趨向,犯罪分子的犯罪手段也越來越智能化,電信網絡詐騙犯罪集團逐漸形成惡意注冊、引流、詐騙、洗錢等上下游環節勾連配合的完整鏈條,也形成了電信網絡詐騙的“新范式”。
據介紹,這些電信網絡詐騙的受害群體廣泛,作案手段也更為隱蔽,犯罪分子往往潛伏在各大論壇、貼吧和購物平臺,先在正規平臺尋找“獵物”,再誘導受害人脫離平臺轉到微信或者QQ上,點擊由他們提供的“高仿”網站鏈接進行交易。
<p style="margin: 0px 0px 15px; padding: 0px; color: rgb(64, 64, 64); font-family: " pingfang="" sc",="" "lantinghei="" "helvetica="" neue",="" helvetica,="" arial,="" "microsoft="" yahei",="" stheitisc-light,="" simsun,="" "wenquanyi="" zen="" hei",="" micro="" sans-serif;="" font-size:="" 18px;"=""> 為此,專家提醒,無論是網絡購物還是網上交友,一定要選擇正規平臺,使用平臺提供的交流系統進行溝通和交易,凡是繞開平臺由陌生人提供的來路不明的APP軟件或者網站鏈接、二維碼,不要輕易點擊下載和注冊。同時,各大電商平臺也要加強網絡安全防范,有效提示和攔截站外釣魚網站,強化技術升級,嚴防犯罪分子抓取鏈接制造“高仿”網站,對可疑違法信息應進行屏蔽或封號等,從源頭上維護網絡環境安全。記者 王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