轎子和農具。
8月18日,太原市小店區電影院,兩千多平方米的空間里零散地擺放著兩萬余件民俗老物件。面對這些精心收藏的“寶貝”,60歲的主人吳潤生數年來一直渴望這些代表千年黃土高原農耕文化與民俗風情的老物件不要就此“沉睡”,能夠重見天日再次向公眾展示。
吳潤生的收藏始于2000年,從馬鞭開始。起初是為了懷念父親,父親是農民,趕過馬車,他覺得留住馬車和馬鞭就留住了父親,所以特意收藏了很多車夫的家伙什兒,并由此產生了一種對老物件的感情。當時北營社區許多村民翻蓋房屋時把老物件當廢品處理,他看著心疼,能撿的撿,能買的買,一個個收羅回自己家中。十余年間他走遍山西,前后將自己做生意積累的300多萬元全部投入,收集了近4萬件老物件。2011年,吳潤生在工商局注冊,把自家在小店區北營社區庭院里的樓上樓下包括院子,布置成兩千多平方米的展區,開辦了“山西老西兒民俗博物館”。博物館共分12個展室和6個展區,從居家生活的壇壇罐罐、針頭線腦到農耕農具、桌椅板凳、牌匾磚雕、婚喪用物等。這些特色收藏頗具山西的風土人情和文化特色,上至新石器時代的石具,近到現代物品,門類之多,讓人大開眼界。博物館落成后免費開放,觀眾絡繹不絕。
2014年,建設太原南站,北營社區拆遷,“山西老西兒民俗博物館”臨時搬到了現在的地方。“希望這些民俗老物件早日有個家,給子孫后代留一些珍貴的記憶。”吳潤生說。(記者 鐘清攝影報道)
參觀者正在欣賞博物館中收藏的打油勺。
吳潤生和他的萬件藏品。
馬車和人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