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瓜會”在下神峪村文化廣場上舉行,滿滿的一地西瓜旁站滿了村民。瓜,個個碩大溜圓;人,臉上都洋溢著幸福的微笑。
“父老鄉親們,今天召開全體村民大會,就一個任務——把瓜領回家!”隨著駐村工作隊隊長曹永明的開場白,整個會場頓時靜了下來。“今天說是個分瓜會,更不如說是個分享會,分享集體經濟的成果……”開場白大約五分鐘,曹永明介紹了西瓜的種植和銷售收入情況,但提到最多的一個詞是集體經濟。
發言一結束,村民們便開始有秩序地領瓜了,一戶5顆。鄰里之間互相幫忙,笑聲不時傳來,場面好不熱鬧。
瓜一顆顆地往家搬運著,關于瓜的話題也越說越深。有人說這是“信心瓜”,也有人說這是“黨心瓜”,更有人說這是“團結瓜”。這瓜的名字為啥這么多?
昔日的下神峪村以“亂”聞名,曾經流傳著“監獄也比神峪好”的俗語。對該村未來的發展方向,誰提到都犯愁。“幫錢幫物,不如幫助建個好支部。”前來該村幫扶的大同師專的干部們在集思廣益之后找到了這個發力點。
出實招、強黨建,硬了主心骨,使民心凝聚。人心順了,村里的事情就好辦了,村民們都想要壯大集體經濟。眼下村里雖有百畝“機動地”,但都荒了,集體經濟幾乎為零。在扶貧隊伍和村干部的帶領下,下神峪村建起了百畝杏樹產業基地,在基地內還嘗試套種了西瓜,沒想到獲得了大豐收,大家決定留足售賣的,剩下的分給村民們嘗個鮮。
“這瓜,真好呀!”五保戶李悅把“好”字說的特別響亮。與其說是夸瓜好,更不如說是為強有力的黨組織叫好。
歡樂是“分瓜會”的主基調,村民們第一次分享集體經濟的成果,難怪那樣開心。老黨員許秀梅抱著西瓜樂呵呵地說:“從重量上說,分的瓜有六七十斤;從分量上說,這瓜比金子還貴。組織強了,民風變了,人心齊了,這些就是金子也換不來。”
“甜!真甜!”村民李英把瓜運回家后,迫不及待地切開嘗鮮。她說:“瓜甜,心更甜,有黨的好政策,有強有力的黨組織,我們的日子越來越甜!” (通訊員 尉建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