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月1日,又是一個新學期的開始。在太原,新幼兒園、小學、初高中生們提前一周陸續報到,孩子“晉級”自然牽掛著每位家長的心,特別是對于進幼兒園、小學和離開父母遠飛異地的孩子們,更有著不同尋常的意義。
與此同時,《小歡喜》熱映,不少家長都在劇中找到自己孩子成長的影子。開學季里,山西晚報記者走訪了不同年齡的家長,感受這些普通人家獨有的“小歡喜”。孩子上幼兒園 夫妻倆錄下第一次入園全程
豆包上幼兒園的第一天,雖然一路逗著他開心,跟他說要去那個有很多小朋友一起玩的地方。智女士心里還是既忐忑又不舍,害怕他在幼兒園不適應,怕他磕著,怕受委屈,“沒想到時間過得這么快,豆包已經要上幼兒園了,一方面很開心,他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但是同時也會有焦慮和擔心。從出生到現在一直都是我自己帶著孩子,從來沒有離開過我,擔心他去了不適應,沒有媽媽在身邊可能吃不好睡不好。”第一次進入到他的小社會,要離開爸爸媽媽,離開家庭,獨自面對,他能不能適應他的一個小的環境,跟小朋友們愉快玩耍,跟老師好好相處,這些方面也是會多考慮。
智女士和她的老公馬先生準備了攝像機錄下第一次入園的過程,作為豆包成長的禮物。智女士跟記者說,平時就喜歡給豆包拍照片視頻,捕捉他生活中的每一個瞬間,記錄他的成長軌跡。童年是很重要的,等他長大以后再看這些東西,可以回憶這些重要的時刻,可以感受到爸爸媽媽對他的愛。
他們剛把孩子送到老師手里,豆包就馬上往智女士懷里鉆,掙扎著哭了起來,雖然已經做好了心理建設,智女士還是猶豫了。“很心疼啊,但是一定要放手讓他去,這是成長的必經之路。”狠狠心,智女士把豆包交到老師手上,拉著老公轉頭走了,聽著身后撕心裂肺的哭聲終于也沒能忍住哭了出來。“豆包性格比較開朗外向,喜歡跟人交朋友,也懂得分享,很有禮貌,看到小朋友會主動擁抱啊拉手啊什么的,這方面我們其實不會太擔心。”馬先生也有些不舍,不過對兒子還是很有信心的。
下午放學的時候,智女士和馬先生早早就在幼兒園門口等著豆包。在幼兒園呆了一天,孩子們看到爸爸媽媽都生龍活虎了起來,活蹦亂跳的。豆包粉撲撲的小臉蛋上布滿笑容,跑過來一下撲在智女士的懷里,然后拉著他們又跑又跳,玩得很開心,開心到忘記了今天早上自己所經歷的一切,但作為父母,會一直替他記著,這彌足珍貴的一天。
“希望豆包同學可以好好體會美好的三年幼兒園生活,和老師、小朋友們愉快相處,通過幼兒園的生活,體會作為社會成員的幸福感。我對豆包的寄語是,‘dodifferent,做不一樣的自己,體會不一樣的人生,獲得不一樣的經歷’。”智女士說。
二孩寶寶入園 高齡父母直稱“像甩包袱”
“男子漢要上幼兒園了,他行不行啊?”“我想他不會有問題的。”太原市小店區許西社區里,13歲的姐姐低頭看看弟弟,笑著問媽媽,媽媽學著動畫片“小豬佩奇”里豬爸爸的語氣回答,很快,引來一片開心的笑聲。8月28日清晨,走在送弟弟入園的路上,姐姐的調侃讓斷舍離的入園“儀式”變得輕松許多。
2016年1月1日起,全面二孩政策正式實施,在女兒“想再有個玩伴”的央求下,當年10月,張女士成了高齡產婦,再添一個孩子。一晃就是三年,而今,這個全面二孩寶寶也開始上幼兒園了。
“老大照書養,老二照豬養,這話一點兒不假。就拿送老二上幼兒園來說,不像老大那會兒顧慮重重,謹慎又緊張。”張女士笑著說。
10年前,給女兒選幼兒園時,她跟老公一起參與,一家家實地探訪小區周邊的幼兒園,在公辦的、企業辦的、民辦的幼兒園之間評比衡量,選老師、看伙食、挑住宿以及生源質量、教學特色等等,腿都能跑斷了。
如今老二上幼兒園,老公一下都沒參與,就連孩子第一天上幼兒園也沒去送。張女士也很淡定,早早就有了選園標準:離家近,班里孩子少,生源質量高就行,不圖幼兒園規模,不圖幼兒園教學特色。
“想挑也不敢挑,老人年紀大了,幫著接送孩子走不遠。不過,我覺得我的選擇很明智,班里孩子少了,老師就照顧得很仔細。”張女士翻出手機里的照片,入學第一天的照片上,老師幾乎一直攥著寶寶的手,寸步不離地陪伴著。孩子褲子尿濕了,老師給洗、給曬;孩子吃完飯,小臉洗得干干凈凈,還擦了護膚油,就連孩子姥姥都夸贊,寶寶上了幼兒園比在家都漂亮、干凈;老師給孩子講繪本故事,孩子的每一個好奇問題,都能得到老師的回應……
“現在,我們終于解脫了,尤其他姥姥,一下輕閑下來很不適應。”張女士開心地哈哈笑著,孩子上幼兒園之前的日子,她要上班,要關心青春期女兒的思想波動,引導督促女兒學習生活自律,還要有一大半精力幫著老人帶老二、張羅一家的吃穿住用等后勤保障,還要料理老人的事務、關心老人的身體。
兒子上幼兒園,張女士沒有想著特別的慶祝或紀念,只是在網上給他買了身新衣服、新鞋、新書包。
“這都是上學的必需品,說實話,真像甩包袱一樣把人家送到了幼兒園。而他也擁有了人生中第一個組織,他的伙伴,他的老師,他的幼兒園。”話到這里,張女士卻有些哽咽,畢竟,一個小生命的成長總是讓人感動的。就像兒子入園第一天,她老公給她發來了兒子好幾張照片:從裹在襁褓里的小嬰兒,到含淚吃奶的小不點,再到那個沒搶到紅山楂又氣又急攥拳皺眉放聲大哭的小霸王,到如今,淘氣的小伙子背上了小書包。
90后媽媽的孩子幼升小 放心放手送進小飯桌
李女士不到30歲,已經是兩個孩子的媽媽,因為比較年輕就有了寶寶,可以說孩子在長大的同時,她也在成長。“現在還記得他上幼兒園的第一天,懵懵懂懂地就去了,從來沒有離開過媽媽的孩子要在一個陌生的環境里呆一整天的時間,他在學校哭我在家里哭,不過好在過渡期很快就過去了。現在一晃幾年過去了,已經上小學了,感覺時間過得好快。”李女士告訴記者大兒子鑫鑫今年剛上一年級,她還是挺緊張的,小學和幼兒園不一樣,以前很多幼兒園的老師會幫他做的事情現在需要自己做,畢竟換了一個新環境,擔心鑫鑫適應得慢。
開學前,李女士帶著鑫鑫選購學習用品的時候不會讓他選擇太花哨的,不然上課的注意力全被文具吸引了。倒是鑫鑫的一個舉動讓她很驚訝,他自己主動提出希望媽媽送他一個鬧鐘,讓鬧鐘叫他起床。記者很好奇孩子怎么會突然有這個想法,原來李女士跟他說過要成為一個小學生,不能像在幼兒園那么自由無拘束了,要有時間觀念。上小學算是孩子一生中的一個重要轉折點,其實李女士已經悄悄給他準備了一個卡通手表作為開學禮物,培養他對時間的認識,養成良好的習慣。沒想到孩子還記得她說過的話,感覺鑫鑫真的是長大了。
“昨天今天是適應課,然后休息四天,2號正式開學。在新學校上了一天學感覺很新奇,今天非要自己去上學,跑得飛快,哈哈。”在入學前,李女士和先生就一直給兒子灌輸很多關于讀小學的好,因此鑫鑫沒有抗拒去學校,目前看來還是很喜歡的,沒有“水土不服”。“我家這個太皮了,性格過于活潑,有些坐不住,自理能力倒是還可以,自己收拾書包整理東西應該沒什么問題。而且小學下午放學時間太早了,小飯桌統一管理的話他會聽話很多。”李女士平時要上班沒辦法頓頓給他做飯,也不能保證準時接他放學,就給鑫鑫報了小飯桌,晚上小飯桌也會接走輔導作業,她會比較放心。
李女士說,鑫鑫是一名小學生了,成長的路上又登上了一層階梯。希望他能盡快度過適應期,在新的學年里能多交些朋友,改掉自己的缺點,上課安靜坐著聽老師講課,開心快樂地迎接小學生活。
女兒留學瑞典 一家人在上海話別
8月22日,對于省城市民徐女士來說,是終生難忘的一天。這一天,女兒煜兒作為學校交換生,將飛往瑞典,開啟大學生涯的新篇章。看著女兒離開的背影,回想這些天的種種,徐女士不禁眼眶有些濕潤。
21歲的女兒,今年大三,是上海某高校的一名學生。大二下半學期,學校發布了出國瑞典做交換生的消息,煜兒和很多同學一樣,也報了名。就這樣,經過申請、筆試、面試層層選拔,綜合考慮大一大二學習成績等,最終煜兒在數千人中脫穎而出,成為本專業中唯一一個獲得免費留學資格的學生。3月28日,消息正式對外發布。只要再通過瑞典大使館的簽證,女兒即可踏上留學的旅途。
得知孩子要出國留學了,徐女士和愛人高興又激動。倆人開始做各種攻略,研究這個與中國相距7800公里的國度,氣候如何?風土人情怎樣?當地吃什么?日常生活習慣是什么樣?留學所在的城市特點是啥?乘坐飛機,要怎么中轉?……每天一有時間,就是上網、看書、查資料,恨不得一下子能將瑞典研究得透透徹徹。
事實上,女兒自己也做過不少功課。7月初,煜兒放暑假從上海回來,1個多月的時間里,幾乎很少出門,她想把更多時間留在家里,留給最愛她的父母。女兒的乖巧懂事,讓徐女士很欣慰。但一想到,再開學,女兒將獨自一人去瑞典,一個陌生的國度,一個陌生的環境,心里不由得焦慮緊張,擔心她吃不好、睡不好、照顧不好自己。
日子一天天臨近,徐女士的緊張感愈發濃烈。每天好像魔怔了一樣,總要跟女兒再三核對護照、通知書等等重要文件是否保存妥當。為了讓孩子能吃到中餐,假期里,徐女士開始教女兒學習廚藝。西紅柿炒蛋、炒土豆絲、土豆燉牛肉、拌湯……經過指點和學習,女兒基本可以做一些簡單的飯菜。再三打聽詢問,還給女兒準備了兩包火鍋底料,消炎藥、創可貼、感冒藥,能想到的,都陸陸續續給女兒準備著,可惜,行李箱有限。
8月20日,女兒就要啟程,先去上海,然后22日再飛瑞典。21日晚上,母女倆萬分不舍,和女兒躺在一張床上,就想再多看看她,多摸摸孩子的臉蛋和小手。一整晚,她都徹夜未眠。第二天,一家人出發去了上海。在上海,女兒趁還有時間,帶著徐女士和愛人,逛了逛上海的老街巷,還品嘗了上海特色小吃。22日,分別的日子終于來了。帶著兩大箱行李的女兒,坐在候機廳。女兒說,盡管不舍,但更多的是喜悅,因為這是自己努力得來的機會,一定會珍惜,一定會學有所成。
擁抱,告別。徐女士和愛人隨后準備搭乘另外一班航班去深圳。臨行前,看到有人帶著U形枕。徐女士突然意識到也該給孩子準備一個,要不十幾個小時長途飛機,該多難熬!離飛機出發不到一個小時了,夫婦倆急匆匆地在機場購物店選購了一款U形枕,給女兒送了過去。拿著手里的U形枕,女兒開心地笑了。徐女士說,這算是送給女兒的一份禮物吧,希望女兒可以帶著自己的夢想飛得更高、更遠,收獲更精彩的人生!
當再次回到省城,徐女士說,提心吊膽一個多月,心里懸著的石頭總算放下了。感謝這一路走來,所有幫助過女兒的老師,沒有老師的傾力幫助,就沒有孩子的今天。
這兩天,女兒每天都會給她報平安,聊聊新生活,新近況。女兒安好,便是晴天。山西晚報記者 張舒敏 馮華 姬仙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