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太原9月2日電題:車道村的“山水圖景”
新華社記者陳忠華
青山腳下小河流淌,岸邊水田稻花飄香……初秋時節,漫步鄉間小路,仿若置身江南。
此景在車道,卻不是江南。
車道村位于山西省安澤縣,藏身于太岳山深處。就在幾年前,這個只有46戶178口人的小山村仍以“偏遠、貧窮和渙散”的形象為外界所知。
變化始自2015年。這一年,臨汾市農業綜合開發辦派出的第一書記傅慶華來到車道村。在多方助力下,傅慶華帶領村民“打基礎、抓產業”,使村莊面貌和村民生活發生了巨變。2017年,車道村實現了整村脫貧,開始謀劃鄉村振興。
不論脫貧攻堅,還是鄉村振興,產業興旺都是先導。然而,一沒礦產資源,二沒區位優勢,車道村能干什么?
喜歡攝影的傅慶華,有一天上山拍攝了一組照片:青山映襯下,晨霧中的車道村古樸而美麗。他興奮不已,這不正是產業發展最好的資源嗎?隨即,一幅“山水圖景”浮現在他腦海中,依托原生態發展休閑旅游的目標就此定了下來。
說干就干,短短三年間,車道村初步形成了水上樂園、激情漂流和休閑旅游為一體的產業模式。同時,他們還發揮生態優勢,山上種無公害小米,河邊栽純天然水稻,不施化肥,不打農藥,打造有機糧食品牌。
隨著景區的完善,來車道村漂流、游玩的人越來越多,村集體有了穩定收入,村民們也因此獲益。
“咱真和水結了緣哩!”60歲的村民閆水命當過教師,開過大車,更多時候在村里種地。為啥叫“水命”這個名字?老閆至今也說不清楚,但肯定沒想過有一天會和村前的小河扯上關系。
2017年,在傅慶華的再三勸說下,閆水命鼓起勇氣辦起了全村第一個農家樂——“車道人家”,門前就是用來漂流的小河。
“當年4個月掙了2萬多元,今年2個月就超過了2萬元。”談起村子的變化,閆水命很是感慨,山還是原來的山,河仍是當初的河,經過創意開發,如今都成了賺錢的好營生。
2018年,外出打工的村民馬彥軍回了車道村,在村口開了一家名為“馬大哈飯莊”的小店,為游客做農家飯菜,最近一段時間每天都有四五桌客人。
“看視頻學做菜,我自創了一道‘農家大豐收’,吃過的客人都喜歡。”馬彥軍說,“去年毛收入15萬元左右,比外出打工強多了。”
71歲的王增貴平時領著十多個60歲以上的村民在景區和村內打掃衛生、種花修路,一天能掙80元。去年他務工收入六七千元,加上10畝玉米,老人年收入近2萬元。
“以前村里矛盾多,人們心氣不順。現在好了,綠水青山幫咱賺錢,瞅啥啥順眼!”王增貴說,多虧了咱傅書記。
如今,傅慶華兼任了村黨支部書記,肩上的責任和壓力更大了,而他心中的“山水圖景”也愈發清晰:以車道休閑旅游為龍頭,整合周邊資源,打造集戰國兵寨遺址、蒼鷺繁殖區和千年古槐等為一體的綜合旅游區。
48歲的村民劉保忠和妻子正在路邊圍裝木柵欄,“村里弄古村寨搞旅游,咱有了活干,有了錢賺。”女兒今年考上了大學,劉保忠更是樂得合不攏嘴。
“車道將來要建成康養山村,在山水之美中逐步走向振興。”傅慶華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