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調結構、轉方式、增效益,特色種植業成為美麗鄉村新景觀。太原市堅持以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持續實施“一減五增”行動,加大對特色種植業的支持力度,籽粒玉米在去年調減25萬畝基礎上,今年城六區實現基本退出。小店區王吳村集中流轉土地8000畝,開發種植了500余畝優質早黑寶葡萄和2500畝玉露香梨,并以土地認領的形式為市民打造了“開心農場”,每畝增收6000元,成為太原市城郊型都市現代農業的先行先試村。上半年,全市第一產業增加值完成15.56億元,同比增長0.1%,增速比全省高1個百分點。
退戶入園、出城進溝、規模健康,特色養殖業發展到新水平。太原市把特色養殖作為帶動貧困地區脫貧增收的重要產業,多個特色養殖基地產業規模和發展水平居山西省乃至全國前列。婁煩新青林水貂養殖場從丹麥引進紅眼水貂6000只,可帶動6個貧困村450戶共1200名村民實現增收。古交和諧源林麝養殖項目是煤炭企業轉型的特色養殖項目,現存欄林麝200余只,實現了由“黑黃金”向“軟黃金”的華麗轉身。
拉長產業鏈、構建利益鏈、延伸價值鏈,鄉村旅游成為拉動經濟增長新引擎。積極推動農業文化旅游“三位一體”,實施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精品工程,進一步提升西北部山水人文休閑帶、東西山環城綠色生態觀光帶等6條精品休閑線路建設水準,打造了“一小時車程”休閑旅游圈。上半年,全市鄉村旅游人數突破150萬人,實現營業收入2.05億元。
拓市場、上規模、增總量,加工業成為農業發展新龍頭。太原市部分企業在做強主業的基礎上,朝著“企業景區化、農旅一體化”邁進,培育了寶源老醋坊、云夢塢創意文化園、紫林醋產業園3個4A級景區,接待游客近80萬人次。九牛牧業在陽曲縣投資5.5億元,新建萬頭奶牛場項目;“省城放心鮮奶進社區直供工程”已建成鮮奶終端店100家,銷售網點2200個,填補了太原巴氏鮮奶供應的空白。全市上半年農產品加工銷售收入完成124.80億元,同比增長6.52%;500萬元以上企業農產品加工銷售收入完成47.05億元,同比增長9.01%,均大幅高于第一產業增加值增速。
抓整治、破難題、搞示范,農村面貌實現新改觀。太原市深入開展“三清五改五化”專項行動,累計清理村莊各類垃圾51.9萬噸,清理畜禽養殖糞污等生產廢棄物10.5萬噸,有效解決環境臟亂差突出問題。同時高質量推進農村“廁所革命”,開展交通干線沿線環境整治,實施“百村示范、千村整治”工程。在全市選樹100個不同特點和發展模式的美麗鄉村,打造更高層次上的省會城市美麗鄉村升級版。(記者 曹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