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山西西南部、呂梁山南麓的臨汾市隰縣地處偏遠,交通不便,曾是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近年來,隰縣依托梨果產業,走出了一條脫貧富民的發展路子。
小香梨成了大資源
整個夏天,隰縣習禮村的閆云海沒閑著,一直在自家的玉露香園子里忙活,對他來說,這片玉露香梨地就是他家的“致富林”。
2005年,閆云海將自家的11畝酥梨和晉蜜梨樹全部鋸頭,嫁接成玉露香梨樹。如今,閆云海的玉露香梨地已經增加到25畝。2018年閆云海的年收入達到三十多萬元。
隰縣地處黃土高原殘垣溝壑區,海拔高,光照充足,晝夜溫差大,土壤有機質含量高,發展水果產業具有得天獨厚的條件。改革開放后,隨著水果在農產品消費結構中的比重不斷增加,隰縣縣委、縣政府積極引導農民栽種梨果。
經過歷屆縣委、縣政府努力,隰縣形成了較好的梨果產業基礎。“對于梨果產業,就是要一張藍圖繪到底,一任接著一任干,一腳油門踩到底。”隰縣縣委書記李亞麗說。
玉露香梨托起農民脫貧夢。
2010年,隰縣被山西省政府確定為“一縣一業”玉露香梨生產示范基地縣;2012年以來,隰縣確立了“主攻玉露香、率先達小康”的奮斗目標,把玉露香梨作為群眾脫貧致富的戰略支柱產業,用“一顆梨”托起很多當地農民的脫貧夢。
電子商務的發展,使得玉露香梨的互聯網營銷進入“快車道”。隰縣陽頭升鄉青宿村的王平是村里的電商大戶,“每天都是忙活到晚上10點多,最多一天賣了60件玉露香梨。一年光網上賣梨、蘋果就能收入四五萬塊錢。”王平自豪地說。
“互聯網的應用、農村電商的發展加強了城鄉之間人與人的交流,幫助了老百姓解放思想。”隰縣縣委副書記、縣長王曉斌說。
知名度有了,銷路打開了,老百姓種樹的積極性更高了。截至目前,隰縣梨果面積達到38萬畝,玉露香梨面積23萬畝,全縣80%的土地種植果樹,80%的農民從事果業生產,80%的農業收入源于果業,80%的貧困人口依托梨果產業實現穩定脫貧。
黨組織當好“領頭雁”
近幾年,隰縣想法子圍繞玉露香梨做文章:舉辦梨花節、采摘節,以節揚名、以節厚文、以節活縣;推出“隰縣玉露香梨”區域公用品牌以及《隰縣玉露香梨品牌建設白皮書》,著力打造集“過程臨管、質量保障、產品供應、渠道拓展”聚合一體的玉露香梨生態鏈……
2018年以來,隰縣又探索推廣了“黨建引領、村社合一、村企聯建、村村抱團”村級集體經濟發展模式和以梨果產業為支撐的鄉村內置金融體制改革,將黨支部建在產業鏈上、把黨員聚在產業鏈上、讓群眾富在產業鏈上。
隰縣組織果樹管理技術培訓。
隰縣縣委組織部副部長高建紅說:“農戶自己種地可能缺少技術指導、銷售渠道等,容易導致效益不好的情況發生,進而影響他們的積極性,所以我們探索了‘村企聯建’模式,建立隰縣善品良田種植專業合作社聯合社便是我們的嘗試之一。”
“作為村干部,我得做好榜樣,帶著大家一起干。”習禮村村委會主任閆耀龍還有一個職務,便是隰縣善品良田種植專業合作社聯合社理事長。
據閆耀龍介紹,果品成熟以后,聯合社以市場價對社員果品進行收購,從利潤中提出60%用于全體社員的分紅,3%用于公益扶持,5%用于對貧困戶的扶持。“在果品成熟之前,聯合社便會提前對接市場,為果品尋找銷路。目前為止,我們已對接出去30萬左右的單子了。”閆耀龍說。
“農民要致富,關鍵靠支部。”李亞麗說,“這樣的模式把集體經濟做強了,把產業也做起來了。”
特色產業搭起“致富橋”
為深挖梨果的潛能,隰縣制定了一系列優惠政策扶持梨果產業發展,構建了梨果產業為主、其他產業配套發展的“1+N”產業扶貧支撐體系,全面推進農村主導產業以梨為基,多元發展。
“張建鑫原來是個貧困戶,現在脫貧了,變成了合作社的負責人,有好幾個大棚,還雇了好多人幫他干活嘞!”提起張建鑫,隰縣寨子鄉坪城村的村民沒有不知道的。
據了解,以前張建鑫一家四口日子過得艱難,村里的領導主動幫他出主意、想辦法,脫貧摘帽。恰好張建鑫認識的一個朋友在發展脫毒馬鈴薯原種繁育項目,在考察和培訓后,張建鑫聯合了20名本村的老鄉,組建了垚鑫盛種養合作社。
2017年,張建鑫貸款5萬元,并先后投入20多萬元,試種了三個大棚。第一年就收入近20萬元,張建鑫家脫了貧。
為支持張建鑫,也考慮到基地的基礎設施存在供水供電不足、交通不便等問題,鄉里利用產業扶貧資金,為大棚園區鋪了水泥路,打了水井,架了專電,培育基地的基礎設施得到完善。
除了梨果產業,隰縣還推進農業產業多元發展。
在以“一棵梨樹”為代表的特色扶貧產業帶動下,2018年隰縣綜合貧困發生率從2014年的25.4%下降至0.57%;2019年4月18日,隰縣達到貧困縣退出的相關指標,正式退出貧困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