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會保障是民生之基,是社會的“安全網”和“穩定器”,是經濟發展的“助推器”。新中國成立70年來,山西省不斷完善社會保障制度,提高社會保障水平,著力構建覆蓋全民、城鄉統籌、權責清晰、保障適度、可持續的多層次社會保障體系。如今,越織越密、越織越牢的社會保障網,鋪就出三晉百姓幸福生活的明亮底色。
從無到有,從“勞保”到社保,山西省社會保障覆蓋范圍持續擴大,穩步邁向全民參保——
農民第一次領到養老金,萬榮縣解店鎮西賈村賈順祥老人就是見證者。 2009年,萬榮縣作為全國首批“新農保”試點,他和西賈村60周歲以上的老人們第一次領到“新農保”養老金。
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我國吹響了社會保障制度改革的號角,城鎮職工社保改革、“五險”一一啟動、基本醫保覆蓋城鎮靈活就業人員、農民工參加工傷保險……社保諸多個惠民“第一次”紛紛落地三晉大地:“新農合”試點、“城鎮居民醫保”試點、“新農保”試點、“城居保”試點……從“勞保”到社保改革,持續深入推進。到2012年,我省基本建成覆蓋城鄉居民的社會保險制度體系,在制度上實現了從職工享有社會保險向人人享有社會保險轉變。
社會保險是社會保障的重要部分。目前,山西省包括基本養老保險(企業、機關事業、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城鎮職工、城鄉居民)、失業保險、工傷保險、生育保險在內的5個險種、8種制度、12個類目,構筑起多層次社會保險制度的主體框架。
截至今年上半年,全省參加基本養老保險2451萬人,其中城鎮職工844萬人、城鄉居民1607萬人。職工醫保參保690.2萬人,城鄉居民醫保參保2573萬人,生育保險參保484.3萬人,工傷保險參保603萬人,失業保險參保431萬人。
社會救助是民生安全網的網底。目前,全省已構建起“8+1”社會救助體系,最低生活保障、新型臨時救助、特困人員救助供養制度不斷健全,“支出型貧困”群體的基本生活得以保障。同時,還建立了農村低保與扶貧開發銜接制度框架,脫貧攻堅低保兜底保障網全面建立。越織越密的社會保障大網穩穩托底三晉百姓的幸福生活。
從低到高,社保待遇水平不斷提升,百姓日子越過越踏實——
企業養老金連續15年上調,機關事業單位基本養老金2016年起與企業同步上調,城鄉居民養老保險基礎養老金最低標準持續提高,并建立上調機制,惠及萬千三晉老人。
醫保待遇標準不斷提高,政策范圍內,職工醫保報銷比例平均達到81%以上,城鄉居民醫保報銷比例達到75%以上;城鄉居民醫保各級財政補助標準從2007年的人均40元增長到2019年的520元;城鄉居民大病保險實現全覆蓋。
連續8年提高城鄉低保標準,5次提高農村五保供養省級補助標準,符合條件的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全部納入社會救助予以保障……
從分類發展到統籌發展,社保改革緊鑼密鼓,社保公平性、均衡性顯著提高——
從“新農保”“城居保”合并,到城鎮居民基本醫保和新農合整合……山西省社會保障改革連續啃下硬骨頭,打破城鄉分割,城鄉居民住院報銷不再分“城里人、鄉下人”,城鄉居民基本養老金實現“一碗水”端平。
從最薄弱處入手,從最需要處發力,一項項社保制度惠及困難群眾。
山陰縣建檔立卡貧困戶小王突發重型再生障礙性貧血,生命垂危,轉院入住山西醫科大學第二醫院105天,治愈出院,當次住院費用24萬余元,自付0元。小王姐姐王秀清連連點贊惠民好政策。山西省“三保險、三救助”醫保幫扶政策打出破解深度貧困地區“因病致貧、因病返貧”難題組合拳,覆蓋所有建檔立卡貧困人口。
抗癌藥納入醫保門診大額疾病用藥管理,工傷保險走進扶貧車間,失業保險援企穩崗助力穩定就業,生育保險與醫療保險合并覆蓋更廣,生源地助學貸款和高校“綠色通道”讓寒門學子不再上不起大學……更多制度保障人民群眾特別是困難群眾共享經濟社會發展成果。
從線下到線上,社保服務創新完善,社保業務辦理越來越便捷——
小小一張社保卡,功能越來越強大。從2010年山西省第一張社保卡發出,歷經10年,目前全省持卡人數已達3318萬。社保卡應用也從單一的醫保結算,拓展到養老待遇領取等102項應用。
2019年1月8日,山西省首張電子社保卡簽發,截至8月底,簽發140萬張。作為實體社保卡的線上形態,電子社保卡讓社保業務實現了“掌上辦”“指尖辦”。
山西省社保管理服務機構遍布城鄉,公共服務能力越來越完善。取消領取社保待遇資格集中認證,醫保脫卡支付試點積極推進,跨省異地就醫直接結算累計15.8萬人次受益,378萬人完成“民生山西”App注冊……互聯網助力公共服務創新提升,越來越多的三晉百姓享受著更加方便快捷的社保服務。
回望過去,社會保障發展成就輝煌,溫暖人心。展望未來,全面建成覆蓋全民、城鄉統籌、權責清晰、保障適度、可持續的多層次社會保障體系目標可期,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斷提升,三晉百姓的幸福生活穩穩當當。(記者 高建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