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太原9月26日電 (記者喬棟)記者近日從國家稅務總局太原市稅務局了解到,環境保護稅法開征一年半以來,太原市共計征收環保稅14757萬元,其中,2018年太原市共690 戶納稅人繳納環保稅 9222萬元,減免6229.91萬元。今年上半年共759 戶繳納環保稅5535 萬元,減免4811.87 萬元。
從收入結構看,主要集中于大氣污染物,占比達98.82%。其中一般性粉塵、氮氧化物、苯并芘、二氧化硫、硫化氫五類污染因子又占大氣污染物環保稅收入的98.84 %。從納稅人看,主要集中于重點排污企業。環保稅超過100萬的18戶重點企業占環保稅收入的72%,其中繳納環保稅最多的是山西太鋼不銹鋼股份有限公司,去年申報繳納1579.74 萬元,今年上半年繳納987.96萬元。從地域看,主要集中于污染防治任務重的縣市區。古交市、清徐縣、尖草坪區環保稅收入占全太原市的76.3%。
2018年1月1日,環境保護稅法正式實施,在全國范圍內對大氣污染物、水污染物、固體廢物和噪聲4大類污染物,共計117種主要污染因子征稅。
國家稅務總局太原市稅務局財產和行為稅科科長袁瓊介紹,作為我國第一部專門體現綠色稅制的單行稅種,雖然太原市總體收入不大,但對于生態文明建設具有重大意義。“可以這么說,環保稅的社會意義遠大于其經濟意義,生態意義遠大于其財政意義。”因此,太原稅務系統始終“以稅制改革順利、征收順暢、納稅人順心”為目標,以“強征管、優服務、廣宣傳、深合作”為抓手,持續深入推進環境保護費改稅工作。
首先是組織得力,密切配合。太原市政府成立工作領導小組,財政、稅務、生態環境部門建立協作機制,狠抓落實,努力構建“企業申報、稅務征收、環保監測、信息共享、協作共治”的征收管理模式。一年半來,稅務部門和生態環境部門共同開展了稅源調查、宣傳輔導、制度建設、信息共享、復核管理等工作,有力有序有效推進稅費改革圓滿完成。目前太原市每季度終了稅務和生態環境部門傳遞共享企業環保稅申報數據和監測數據,通過聯合比對復核,2018年以來共補繳環保稅款653.7萬元。
其次是強化宣傳,優化服務,促進改革平穩落地。環保稅畢竟是新稅種,本身戶數也不多,我們實施“包戶服務”,點對點、面對面為納稅人提供政策輔導服務;發布輔導申報視頻,召開新聞發布會,利用稅收大講堂、網絡微課堂、微信公眾號等全方位、多角度開展宣傳輔導,在辦稅服務廳設立環保稅“綠色通道”、專門窗口、政策咨詢專崗,組織業務骨干、生態環境部門專業人員現場輔導,并積極引導幫助納稅人自主網上辦稅,網上申報率達到84.82%,納稅人滿意度較高,系統運行平穩,征收管理順暢。
三是強化管理,關注輿論,有效提升征管質效。實施稅源精細化臺賬管理,及時發現處理各類征管問題,認真組織開展催報催繳,實行環保稅零欠稅管理,著力打造完整嚴密的征收管理體系,有力提升征管質效。同時,密切關注新聞媒體、政法及生態環境等部門發布的環保案件,及時跟進,依法處理,補繳補征,有效堵塞稅收漏洞。
從成效來看,首先,稅收執法剛性明顯增強。費改稅后,有效解決了排污費制度存在的執法剛性不足和政府干預的問題,扭轉了企業“守法成本高,違法成本低”的觀念,稅收的公正、公平、公開,政策的更加規范透明,促進排污企業的環保意識和申報主動性都有所提高。從太原市環保稅納稅人戶數可見一斑,納稅人從去年新開征時的622戶增長到目前的759戶,增長了22%。
其次,環保稅綠色效應初步顯現。“多排多征、少排少征,不排不征”的正向激勵和反向倒逼機制,使納稅人從被動減排到主動環保,不僅享受到了更多稅制轉換的紅利,也促進了轉型升級,綠色稅制逐步發揮綠色效應。據不完全統計,2018年太原市工業企業共投入環保治理設施和工藝升級改造資金約5億元。2018年太原市市區空氣質量綜合污染指數為7.07,比2017年下降9.2%,主要污染指標二氧化硫、PM2.5(細顆粒物)年均濃度分別下降46.3%、10.6%;
從具體案例來看,太鋼淘汰了所有的落后裝備,從本世紀初開始累計投資130多億元,實施了140多個節能環保項目,集成了當今世界最先進的節能減排和循環經濟工藝技術裝備,建立了從原料工序開始,貫穿焦化、燒結、煉鐵、煉鋼、軋鋼各工序的全流程節能減排模式,形成了較完整的固態、液態、氣態廢棄物循環經濟產業鏈,對廢水、廢氣、廢渣、余壓余熱進行高效循環利用,顆粒物、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大幅降低,在全國乃至全世界鋼鐵企業中處于領先地位,實現污染物由“高排放”向“低排放”的跨越,進一步推動了企業轉型升級,樹立了鋼廠與城市和諧共融的樣板。
環保稅的正向激勵和反向倒逼機制,大大激發了企業治理環境污染的自覺性和主動性,鼓勵企業改進工藝,積極采取措施減少污染物排放,符合征收環保稅的預期,有利于提高納稅人的環保意識,提升企業節能減排的責任心和積極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