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天龍山石窟數字復原巡展項目,是代表中華文化走出去的重點推廣項目,今年7月,于法國圣但尼市進行文化交流,在全國率先走出了可供借鑒的太原模式。
天龍山石窟是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開鑿于東魏、北齊、隋唐時期,現存洞窟25座,大小石佛造像500余尊,代表著中國石窟藝術鼎盛時期的輝煌成就,被譽為“東方雕塑藝術寶庫中一顆璀璨的明珠”。上世紀20年代,天龍山石窟內絕大部分精品文物被不法分子盜割一空、流失海外,聞名于世的天龍山石窟造像身首異處、天各一方、輝煌不再。近年來,太原市天龍山石窟博物館與美國芝加哥大學、太原理工大學通力合作,歷時6年,對散落在9個國家、近30座博物館的100余件天龍山造像,進行三維數據采集,并借助最新數字復原技術,讓流失百年、分隔兩地的造像身首合一、魂歸故里,再現出天龍山石窟藝術的輝煌瑰麗。
此次展覽是天龍山石窟科技保護成果回饋國內公眾的首展。展覽借助沉浸式影院、幻影成像、全息影像等科技手段,通過“序”“山”“佛”“人”四個板塊,展示出天龍山的自然和人文景觀、與晉陽城的歷史淵源、各期石窟造像的原始風貌和藝術特色、近代的文物流散史以及艱苦卓絕的人功等。(記者 孫軼瓊 薛建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