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觸摸報紙,感召未來。報紙是歷史的日記,也是時代風云的見證。國慶假期結束,山西省城太原集報大咖王立功早已馬不停蹄地開始張羅收集今年國慶各大報紙的特刊。就在不久前,他剛剛舉辦了一場特別的藏報展。
舉辦紅色記憶藏報展令人震撼
王立功是太原市迎澤區橋東街道辦一位普通居民,但在集報圈,老王可是鼎鼎有名。從清末到抗戰時期的報紙,從新中國成立到改革開放的報紙……老王集報50多年,收集各類報紙百余種,累計七萬余份。
為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國慶前,太原市時代新人之家、迎澤區橋東街道黨工委工作人員特地邀請王立功,共同舉辦紅色記憶藏報展。一張張泛黃的報紙,一幅幅珍貴的老照片……數百份報紙真跡映入眼簾,讓人應接不暇。觀展的市民駐足觀看,小心翻閱,生怕給老報紙造成一丁點兒傷害。在一處展柜前,山西晚報記者看到一份名為《支那事變畫報》的日文報紙,反映的是當時日軍侵華時的戰況,隱約可以識得幾個字,“山西戰線”“太行山……”
在時代新人之家,墻上十余米長的噴繪版報紙吸引了前來參觀的市民。特別是1949年10月1日新中國成立時的人民日報頭版,讓市民紛紛拍照留念。這張報紙豎向排版,報面文字皆為繁體字。以此為開端,新中國成立二周年、三周年直至2018年,歷年國慶時節的版面都歷歷在目。遇到重要年限,如新中國成立10周年時,報紙會出特刊。
“真的是太壯觀、太震撼了!”一位60多歲的老先生連連贊嘆,他說,報紙上所呈現的很多事情,都是他當年親歷的,看著這些報紙,倍感親切,愈發覺得我們的祖國無比繁榮,無比偉大。另一位90后女孩對山西晚報記者說:“之前只能在歷史課本上看到的東西,當它以報紙的形式呈現出來時,給人的感覺還是不一樣的。課本上可能只是一句話,但報紙上卻有很多詳盡的細節,很受教育和鼓舞!”
展廳里,當居民有疑問時,王立功總是熱情解答。得知他就是報紙的主人,大家紛紛對他豎大拇指。
集報是為了讓更多人重溫歷史
說起自己的集報史,老王一下子打開了話匣子。
1963年3月5日,《山西日報》頭版頭條刊登了毛澤東同志“向雷鋒同志學習”的題詞。當時,放學回家的王立功聽到街邊賣報人的叫賣聲:“毛主席為雷鋒同志題詞啦,快來看報!”便拿起一份《山西日報》,細細品讀,隨后,他掏出兜里僅有的5分錢買下報紙,小心地保存起來。從此之后,他與報紙結下了不解之緣。工作之后,每次出差,每到一個城市,他都會到當地的古玩市場去“淘寶”,甚至高價回收。
自此,王立功家中珍藏的“寶貝”也越來越多。有1997年7月1日香港回歸時限量發行的絲綢報,還有各式各類難得一見的報紙,包括扇子報、手絹報、名片報、卡報,還有一份《達人秀畫報》,只有一張小郵票大小,高3厘米,寬2.1厘米,共16個版,號稱世界最小的報紙。他收藏的最古老的報紙,當數清末時期的邸報了。
“報紙上每天都會有很多可載入史冊的歷史事件和一般事件,收集報紙也要有選擇,不能全收全集,這不現實。”王立功說,全國300多個地級行政區、2000多個縣級行政區,絕大多數有自己的黨報,收集到全國這么多縣市的黨報幾乎不太可能,意義也不太大,而一張省級報就能將各市縣的大事較完整地體現出來,所以王立功將目標鎖定為省級黨報,還能和《人民日報》起到呼應作用。
藏報就像藏一部百科全書,但在王立功眼里,報紙實際上比百科全書更生動更有趣。為了更好地整理報紙,也為了更好地理解歷史,他還買來各類史料書參考。如今的他,只要說起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時期的歷史,如數家珍。
截至目前,王立功集報已超七萬份,整理出各類專題100多個,每個專題有20至30份報紙不等。已做出的專題包括“歷次重大歷史事件專題”“抗日、解放戰爭時期黨報專題”“神舟五號、六號號外報精選專題”“汶川大地震”等等,這些專題是以時間順序縱向來收集整理的,時間跨度達數年、數十年,甚至上百年。
起初收藏,王老是用塑料紙包好。后來,兒女發現,網上有賣集報專用的塑封冊,有了這個工具,老王收藏起報紙來很是得心應手。曾有人想高價收購王立功的報紙,但被他婉言拒絕,“我收集報紙不是為了掙錢,而是讓更多人能重溫歷史!收藏如果不能服務社會,就沒有太大的意義。”
橋東街道黨工委書記樊世勛說,報紙是歷史最好的見證,因為有的報紙很珍貴,為了減少磨損,老王制成了噴印版本,館陳列出的真跡也有限,“下一步,我們會以這些老舊報紙為藍本,將它們縮印,改編成思政課教材,帶進思政課堂,讓更多的人更好地了解中國的過去,了解中國報紙的發展,為后人留一份豐富珍貴的史料。”山西晚報記者 馮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