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昨日,《鄭州市城市生活垃圾分類管理辦法》開始實施。社區居民能否適應定時定點投放垃圾,分類后的垃圾又將經歷怎樣的“旅程”?當日上午,記者來到部分居民小區實地探訪。
居民熟練使用智能垃圾桶
當日9時30分,記者來到中原區桐柏路191號院看到,該小區的生活垃圾分類投放點建在小區入口附近,因為是周末,不少市民提著垃圾圍在垃圾投放點。
該小區垃圾投放點擺放了一排智能垃圾桶,“可回收物”要分類投放在這里,桶上分別標注有“紙張”“塑料”“玻璃”“金屬”,同時配有圖畫、文字說明。中間的電子屏幕,居民可以按照界面提示操作(如圖)。
這時,一對老年夫妻提著一袋塑料瓶來到電子屏幕前,首先他拿出一個圓形電子卡,在機器上刷一下,聽到“嘀”聲后,在屏幕上點擊要投放的垃圾類別,選擇“塑料”后,相應倉門開啟,投放結束后在屏幕上點擊“投遞結束”鍵,積分就到了電子卡中。
在智能垃圾桶旁邊有一個小平房,里面放有調料、洗潔精等生活用品,像上述獲得積分的居民憑電子卡就可獲得相應獎勵。
記者在現場看到,大部分居民能熟練地定時定點投放垃圾。
首個垃圾分揀中心正式投用
10時10分,一輛密閉的廚余垃圾車準時進入小區內,工作人員首先將車內的空垃圾桶擺放在投放點,再將裝滿廚余垃圾的垃圾桶整個搬走放上車,不留異味。
鄭州首個垃圾分揀中心12月1日也正式投入使用。滿載廚余垃圾的運輸車進入分揀中心后,要先過磅稱重,以便統計廚余垃圾減量化處理。過磅后的廚余垃圾統統倒入進料倉,經過螺旋輸送機進行分離和壓榨處理,隨后再經過生物質破碎分離一體機,將廚余垃圾的有機垃圾和無機垃圾分離開。最后,經過廚余垃圾壓榨脫水后運往焚燒發電廠焚燒發電。
與廚余垃圾相同,另外三種垃圾也有專門的封閉運輸車,最終可回收物流入再生資源利用企業進行再生利用,有害垃圾交給有處理資質的企業進行無害化處理,其他垃圾通過小區—中轉站—垃圾焚燒廠或填埋場的方式進行無害化處理。
力爭3年內實現垃圾分類全覆蓋
據鄭州市城市管理局負責人介紹,按照統一部署,到2020年上半年鄭州市中心城區9個區級生活垃圾分揀中心將全部建成并投入使用,屆時,垃圾分類將形成前端分類投放、中端分類收運、末端分類處理的完整“閉環”。
下一步,我市將繼續擴大覆蓋面,持續強化垃圾分類的深度,學習國內外先進國家和城市有關垃圾分類工作的經驗做法,細化可回收物的再生利用。同時,加快以焚燒發電廠為主的垃圾末端處理設施建設,到2021年,鄭州市生活垃圾全部進行焚燒發電處理,達到生活垃圾零填埋目標。(鄭報全媒體記者 谷長樂 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