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無小事,枝葉總關情。記者從26日舉行的“2019,高質量發展這一年”系列新聞發布會——社會民生專場獲悉,目前,煙臺全市共建成運營市民社區食堂38處,日均服務3700余人次,其中老年人1020余人次,為市民打造了一個“家門口”的食堂。
新聞發布會現場,據煙臺市民政局黨組書記田長青介紹,為高標準建好社區食堂,煙臺市政府辦公室印發《煙臺市中心城區市民社區食堂建設指導意見》,在芝罘區、福山區、萊山區、牟平區、開發區、高新區等中心六區重點推開,社區食堂由所在區、街道、社區負責組織實施,以社區為單元規劃建設。按照試點先行原則,先期在芝罘區翡翠社區、萊山區遲家社區啟動市民社區食堂建設工作。市級安排50萬元對兩處試點單位給予裝修改造補助。試點食堂成功運營后,通過召開會議、現場督導、周調度半月通報等方式,在市區加快推進的同時,其他縣市也積極行動起來。
為全力推進社區食堂建設,經驗收合格的給予一定的補助,食堂經營所需的水電暖氣執行居民價格。目前,各縣市區紛紛出臺本地補助意見。其中,萊山區對正式掛牌運營、驗收合格的給予每處10萬元的一次性創建補貼,并根據日均服務老年人數量每年分別給予4萬元、6萬元、8萬元、10萬元的運營補貼。對運營滿一年以上符合條件再每年每處給予10萬元獎勵補貼。牟平區按建筑面積1000元/平方米的標準給予補助(最高不超過30萬元),每年再分別給予4萬元、6萬元、8萬元、10萬元的運營補助。
為讓更多老年人共享社區食堂帶來的獲得感、幸福感,建設之初,煙臺市就明確社區食堂是具有公益屬性的餐飲服務項目,主要目的是突出服務社區老年人功能,滿足社區居民特別是社區居家老年人的就餐需求,同時,注重兜底保障功能,將社區內60周歲以上低保、特困群眾和殘疾人以及70周歲以上老年人納入社區食堂價格優惠范圍,并對社區內有送餐需求的失能、半失能老年人發動志愿者、義工隊伍、企業為其提供免費送餐服務。
同時,為高質量建設社區食堂,煙臺市擬定了食堂建設的三個硬標準:選址上需選在居民特別是老年人相對集中、無污染、無危害的安全區域內,盡量選取一層或低層,并配置無障礙設施;用房建筑面積至少在150平方米以上;實行統一外觀、名稱、標識、編號“四統一”,并配備必要的膳食加工、餐飲設備、水電氣暖等設施設備。
社區食堂突出“敬老愛老、便民利民、共建共享”的原則,實行市場化運營機制,引進有實力的餐飲企業進行經營管理。企業讓利僅收取老人成本價,早中晚分別按照5元、8元、8元進行收取,同時兼顧社會公眾,通過社會利潤補充,促進食堂可持續運營。通過這些方式,市民食堂以良好的就餐環境和質優價廉、適合老人特點的飯菜贏得社區群眾好評歡迎,打造形成了政府引導、市場運作、服務老人、輻射社區的市民食堂煙臺模式。
市民社區食堂越開越多,也越開越“熱鬧”。不少社區深入挖掘社區食堂功能,將社區食堂與黨建活動、社區慈善工作有效結合,在社區食堂設立黨建文化教育專區,社區食堂也成為一個聯系群眾、服務群眾的橋梁平臺。社區食堂不僅是居民用餐的場所,還設置了圖書角,在非用餐時間內,也是很多老人們聊天談心、下棋娛樂的重要場所。同時,打造就業再就業平臺。在居民自愿和符合有關標準的前提下,社區食堂優先聘用本社區“4050”等就業困難人員從事服務工作。比如芝罘區4個已運營食堂共有工作人員40人,其中,聘用本社區居民11人,占總從業人數的27.5%,有效緩解了社區居民就業再就業困難,減輕了從業人員家庭經濟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