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以啼哭宣告降臨世界,第一聲啼哭是嬰兒的深呼吸,標志著肺已經張開,開啟了真正的人生征程。啼哭也是嬰幼兒表達需求或痛苦的最初方式。聰明的父母在聽到嬰兒哭鬧時,第一反應是看看嬰兒有什么不適或需要。
哭是人類的初始表達,笑才是人類的常態。笑一笑十年少,愁一愁白了頭。一笑泯恩仇,一笑萬事消。
今天的《銳解漢字》就來解解這個“哭”字。
哭,屬于象形兼會意字,甲骨文的哭,中間的是披頭散發的人形,兩側的表示喧鬧。到了戰國時代,中間的人形變成了犬形。秦代的篆文延續了戰國文字的寫法,而之后的隸書、楷書,則是篆文基礎上的進一步簡化與規范。
說道“哭”,常常會想到一個成語“長歌當哭”,該成語出自宋·郭茂倩《樂府詩集·雜曲歌辭·悲歌》:“悲歌可以當泣,遠望可以當歸。”意思是:用歌詠或詩文來表達痛哭,借以抒發心中的悲憤。
“長歌當哭”因為魯迅先生的《記念劉和珍君》而廣為人知,文中寫道:“長歌當哭,是必須在痛定之后的。”劉和珍是北京學生運動的領袖之一,1926年在“三·一八慘案”中遇害,就義時年僅22歲。魯迅先生在參加了劉和珍的追悼會之后,滿懷悲憤之情寫就《記念劉和珍君》一文,追憶這位始終微笑的、和藹的學生,痛悼“為中國而死的中國的青年”。
人類發明了詩詞歌賦,為情緒表達提供了窗口。作為成年人,當遇到困難、挫折時,除了痛苦、抽泣、嗚咽、啼哭、嚎啕大哭等情緒表達外,更應該學會“一笑泯恩仇”“一笑百事消”,或選擇“長歌當哭”。
珍藏吳昌碩大師四條屏欣賞:
作者簡介:知名媒體人,文化學者劉繼銳。時事快評,說聞解字。游歷五洲,感悟生活。獨特視角,一家之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