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華燈初上,夜色璀璨,霓虹如詩,留一盞溫暖明亮的燈,那是家的溫馨。而此刻你是否會想到,在城市的角落里,有這樣一些以天當被、地當床的露宿者,或因疾病,或因意外,他們忘記了回家的路……
為了讓每一顆流浪的心擁有家的溫暖,從茫茫人海的搜救,到回歸社會前的給養,再到幫助他們與親人的團聚,大同市民政救助部門和社會愛心團隊用大愛密織起全方位、多層次、立體化的“愛心救助網”。
230余人獻愛:眾里尋他千百度
2019年12月6日,寒夜里,氣溫驟降到了-19℃。
在大同市平城區北苑路地道口附近,一名目光呆滯、衣著單薄、看起來35歲左右的男子,蜷縮在一家超市門口的角落里,凍得瑟瑟發抖,喃喃自語……
此時,由大同市救助管理站牽頭,14家愛心單位和社會組織參與的230余人搜救隊伍,正在平城區展開一場夜間聯動搜救露宿者行動。
“我是搜救六組,我們在北苑路地道口附近發現一名露宿男子”,20時20分,對講機里傳來搜救人員的聲音。
“穿得這么單薄,別凍壞了,跟我們回救助站吧。”搜救人員紛紛上前勸說。男子怯生生地抬起頭,停頓片刻后用力點了點頭,便快步走向救助車。那晚,回到救助站這個“家”,男子終于可以美美地睡一覺了。
露宿者因身體、心智、心理因素,導致他們失去求助的本能,尤其在寒冷的冬天,脆弱的生命更增加了一分危險。近年來,大同市救助管理站廣泛發動社會愛心資源形成線上、線下多重救助通道,建立起多家愛心單位和社會公益組織參與的聯動救助機制。2019年又引進4家專業巡查救助隊伍,充實街面巡查救助力量,構成多頻次、多力量、縱橫交錯的巡查機制,做到及時發現、及時救助。
街友庇護工作坊:回歸社會加油站
走進大同市救助管理站“街友庇護工作坊”,一件針腳細膩、帶有綠色花蒂的玫瑰色布藝蘋果讓人愛不釋手,“蘋果”上面畫的笑臉形狀更是可愛。
這件布藝蘋果是站內自稱許志英的受助人員所做。5年前的農歷正月初九,衣衫襤褸、蓬頭垢面、一言不發的許志英,被110民警護送到救助站。5年多過去了,她從簡單的刷牙、洗臉學起,生活能自理,還學會了繪畫、剪紙以及幾十種手工作品的制作。
2019年8月,站里成立了我省首個“街友庇護工作坊”,為受助人員開設了手工布藝、串珠、煤雕等手工制作課,通過專業化的技能訓練,鍛煉受助人員的手眼協調能力,使之最終能有一技之長。“與受助人員接觸一段時間后,才真正感到救助站能讓他們發生這樣的改變真不容易。”培訓老師席娥娥說。
為讓受助人員日后可以更好地回歸社會、融入社會幸福地生活,這幾年救助站做了不少“功課”,有游戲活動、趣味運動會等豐富多彩的站內生活,有觀燈、游園、觀影等戶外活動,有開啟心智的社工課,有學一技之長的“街友庇護工作坊”。在這個溫馨的港灣里,救助站工作人員用點滴真愛,讓每一位受助人員在站內度過一段美好的時光。
55次心理輔導:撫平心靈創傷
“這幾年,老平房的住戶大都搬走了,我和老伴沒敢搬,就怕他有一天回來找不到我們。太謝謝你們了,我們一家人可團聚了!”
近日,離家6年多的受助人員張少華終于在朔州市救助管理站與父母團聚。年近七旬的母親一邊緊握兒子的手,一邊抽泣著,年已七旬的父親也在一旁默默地抹著眼淚。張少華的母親曹麗萍說,43歲的張少華因小時候發高燒留下抽風后遺癥,走失前,他出了家門自己也能回來,自打2013年走后再也沒回來,他們老兩口守在老平房等呀、盼呀,淚都流干了。“太感謝救助站了,把他照顧得挺好。”
護送張少華回家的救助站工作人員也流淚了。為了給受助人員找到家,站里的每個人都付出很多。張少華是2013年3月入站的,去年1月開始接受心理輔導,共接受一對一心理輔導17次、團體心理輔導38次。55次的心理輔導終于打開了張少華的“心門”。2019年10月,張少華配合心理咨詢師填寫一份表格時,寫下了自己的名字、家庭住址。
近年來,通過不斷探索、實踐、積累、完善,大同市救助管理站已形成“傳統尋親、互聯網科技尋親、志愿者合作尋親”三位一體的多元化尋親機制。僅2019年1月到12月26日,該站已為82名無身份信息的滯站人員找到親屬,滯站時間最長的有12年之久。(記者 郭斌 通訊員 張向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