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時報記者謝苗苗 見習記者王樂濤 攝
每一年,當身邊的人開始討論“年味是不是變淡了”的時候,我們就知道,年真的快到了。
年味去哪兒了?它藏在一盆盆開得紅火的花上那系著的小卡片里;在一元幾角省下來,全都要帶回家的精打細算里;在拾掇拾掇能裝下和載回無數東西的后備廂里;在家鄉那父母默默備好的wifi里……我們以為把它丟了,其實它以更多元的形式存在著。
家在哪里,年味就在哪里。
“鼠你好看”的卡片系在紅火的花上
“前兩天,我兒子買了兩盆花送到家里,今年過年流行送花!”62歲的老張第一次在春節前收到了鮮花。至于是什么品種,他說不上來,只知道一盆紅色的,一盆黃色的。
1月11日,濟南臘山立交橋附近的一個花卉市場內,不僅顏色姹紫嫣紅,生意也是紅紅火火。蝴蝶蘭、杜鵑、紅掌早已成為過年花卉中的“三大件”,花卉市場中公認的“年貨擔當”。
“過年買花,多喜慶,看這顏色,看這花瓣,多好看,OMG,買它!”19歲的高一林放了寒假,特意趕到花卉市場幫著姑姑賣花,學著網絡直播帶貨的主播,現場招攬顧客。除了是在寒假找點事兒干,再就是幫姑姑賣花還能在除夕晚上多收點壓歲錢,“我都這么賣力了,大姑不得多給點?”高一林哈哈笑起來,他姑姑也在一旁附和:“賣得多,給得多!”
“鼠你有錢”“鼠你好看”“新年快樂”“福”……這些承載著美好寓意的卡片被系在花卉上,顯得格外別致,也引得不少市民紛紛拍照。這家店的老板是朱少磊,已經在花卉市場賣了10年花,“老百姓對花卉的質量要求越來越高了,每年都要變著法的討顧客喜歡。”單一的品種已經滿足不了市民的需求,這就需要搭配其他“外掛”增加花卉的裝飾性,將流行元素用到花卉組合中,于是就有了多種顏色蝴蝶蘭的組合,與多肉植物的組合,與鐵藝裝飾的組合。
花卉年貨的備貨從臘月初就開始,會陸續賣到臘月二十七八。賣得最好的還是蝴蝶蘭,從三五十元到四五百的都有;最親民的花卉年貨還是杜鵑,不到30元就能買一盆。朱少磊給出建議,“現在還便宜,越是臨近過年花也越貴,要買還是得趁早。”
“想起家里的孩子們心就拱得慌”
1月10日,濟南西城威海路一處建筑工地上還殘留不少雪,天氣寒冷逼人。47歲的姚香云和工友說笑著從工地下工回集體宿舍,黑色棉襖和短發上都是灰塵。這是半年以來她最開心的一天,因為期盼已久的回家已經安排上了,就在明天。“回家”兩個字一出口,她的臉在滿身灰塵的色調中明朗起來。
她和對象劉永連是候鳥式的外來務工人員,老家在菏澤巨野。麥收秋種時節回老家,把5畝多農田里的活兒收拾停當,剩下的時間就來濟南干土建,上一次回家已是半年前,小孫子還不會叫奶奶。
“心里總是惦記著孩子們。”姚香云說的孩子包括上初中的小閨女、大兒子、兒媳婦還有小孫子,這種想念,她形容說,“想起來心里就拱得慌,過了臘八拱得更厲害。”
劉永連說,同樣的活兒在老家一天也就百十塊錢,濟南兩三百元,雖然背井離鄉,但能多掙些錢也是值得的。“我們趁著身體硬朗多給孩子攢些家底,他們將來也能輕松一些。”
兩人的宿舍里除了日常用品,隨處都是干活工具。邊上一個小電鍋是他們平時用來做飯的,為了省錢,他們很少買著吃。即便自己做飯,也是下面條為主。
“掐省”是他們在濟南生活的常態。這么多年了,濟南的大明湖、趵突泉都沒去看過,他們始終在西城、唐冶這些周邊地區打轉轉,偶有空閑也不敢走入市區,因為進市區意味著花錢。
“一分錢都舍不得在濟南花。”劉永連要把錢全都帶回去,見著孩子們再大方一回,“給孩子們買買新衣服,買買年貨。”
床上的兩個復合肥袋子是他們回家的行李廂,半年前,他們用這倆袋子背著棉被、各種家伙什兒來濟南,“當時一打開,被子都有點化肥味。”
兩個化肥袋子很快都裝滿了,扎口是扎不上了,劉永連找出針線,像縫衣服一樣把袋子口縫起來,用力一拍塵土飛揚,空氣里飄著年味。
“你不回趟家就不知道后備廂這么能裝”
2019年春節結束時,不管是朋友圈還是微博,都被“后備廂攝影大賽”刷屏。網友們稱,“有一種幸福叫后備廂被填滿。”
在一家信息科技公司擔任業務經理的任萍,就擁有這種后備廂被填滿的“同款”幸福。任萍家在距離濟南200多公里的莒縣,雖然早就通了火車,但她每年過年,都會選擇開車回去,“不然東西帶不過來。”
“平時有什么東西都往后備廂里隨手一扔,塞得亂七八糟的。”每年年關臨近,任萍便開始清理后備廂,后座也必須騰干凈。清理好后備廂,任萍就開始像小松鼠囤過冬糧食一般,開始慢慢往里塞東西。逛街看到的老年人的衣服鞋子、代購的老年人奶粉、朋友送的小家電……后備廂里東西越來越多,心頭的小確幸也一點點滋長。“每年后備廂快被塞滿的時候,我就知道離過年放假不遠了。”她哈哈大笑道。
每次跟著她一起回老家的東西,有的只是很小的小玩意兒。但是爺爺奶奶都會邊絮叨她亂花錢,邊樂得合不攏嘴,新買的衣服立馬穿上,去老鄰居家溜一圈,“大孫女給買的”。
爺爺奶奶著手給任萍準備往回帶的東西,總是要比她開始備貨還要早。壓榨好的花生油、洗得干干凈凈甚至大小都差不多的紅薯、粒粒飽滿的各種豆類……最夸張的時候,她從老家帶回了兩只活雞。因為她愛喝雞湯,年邁的爺爺奶奶便在老家的小院里隔出一塊地方,專門用來養雞,每次回去,不僅有雞湯可以喝,還會有殺好切好的雞可以帶回。“帶活雞那次是奶奶病了,爺爺照顧她來不及殺,但又非要讓我帶,索性就帶了活雞回來,拿到市場讓人幫著殺的。”
每次,任萍的后備廂都會被塞得滿滿當當。“你不回趟家,就不知道原來后備廂這么能裝。”任萍說,“年味就是藏在后備廂里的。”
年味順著家里的wifi爬上心頭
吳珂珂結婚6年了,現在她最怕過年。進入臘月后,每天都會想念爸爸做的飯菜。從大清早就開始熬煮的雞,地窖剛刨出的白菜,燉上肥肉和豆腐……這些家常菜雖然沒啥賣相,卻是好吃到筷子停不下來的美味。
結婚之后,因為路程相隔千里,還有自己的小日子需要打理,吳珂珂每年過年都很失落。沒有父母在身邊,年味真是寡淡;孩子不在身邊的父母,大概也是這樣的感受吧。
前幾天,吳珂珂在網上看了一部關于年味的紀錄片,一對東北的父母準備坐20多個小時的火車去上海找女兒過年,出發當天的清晨,老父親跑到市場買來最新鮮的血腸,用泡沫廂包好。路上怕化了,火車每停一站,他便提著泡沫廂下車凍一凍再拿上車。
看著視頻里的老父親在空曠寒冷的站臺上哈氣搓手,吳珂珂打消了讓自己爸媽來城市過年的想法。現在是春運期間,如果自己回家,路程漫長而艱辛。讓爸媽來找自己,也要經歷同樣的路。
吳珂珂的朋友劉晴晴,早早買好了回家的火車票。
去年除夕前兩天下午,母親打電話告訴劉晴晴,家里裝上了wifi,卻沒問她春節回不回家。在她計劃里,春節就不回家了,加班費挺高的,回去走親訪友不如賺點錢踏實。
除夕前一天的傍晚,劉晴晴忽然想到,父母都是用的諾基亞,家里根本用不到wifi。之所以安裝,大概是為了每年春節假期,她萬一回家后,上網方便吧。
火車票已經買不到了,她買到了一張汽車票。夜幕降臨,坐在回家的大巴車上,她看見窗外的村莊里,一朵朵煙花升起,綻放在半空中,然后落在她的眼前和面前的玻璃上。
她想試試家里的無線網速度怎么樣,順便看看父母為春節忙碌的樣子。霧氣在眼睛上和玻璃上凝結成水珠,在五彩繽紛的火花中掉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