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銀裝素裹的滑雪場里,一條條白色滑道激情涌動,游客們輪番解鎖著雪地俯沖、冰上行走等項目,歡笑與尖叫聲此起彼伏;相隔不遠的溫泉度假區里同樣人氣滿滿,水霧氤氳間,男女老少享受著冬日的繾綣……
深冬的晉中,寒風凜冽,但不論傳統的經典景區,還是新興的網紅景點,不乏慕名而至的海內外游客,更不必說人潮洶涌的旅游旺季。
“一座晉中城,半部中國史”。獨一無二的資源稟賦、博大精深的文化內涵,令晉中為世人稱道。在時代發展與需求升級的雙重背景下,晉中高品質推動文旅融合,在創新求變中挖掘新的引擎,文旅產業呈現出高質量發展的蓬勃景象,為全省轉型發展提供了一條文旅融合的“晉中路徑”。
資源為基 旅游產業領跑全省
2019年12月8日,晉中文旅產業主題宣傳推介活動在中國(太原)煤炭交易中心舉行。豐富獨特的文化、旅游資源和品類齊全的文化、旅游產品,讓在場的媒體代表、特邀嘉賓紛紛陶醉其中。
“不來晉中,等于沒到過山西!”“晉商故里,中和福地!”……無論在官方的推介詞中,還是當地人的開場白里,對腳下的這片土地都充滿著溢美之辭。
自信的底氣,正是來自于晉中豐富多彩的旅游資源。從世界文化遺產平遙古城到深邃富麗的晉商大院,從紅色大寨到巍巍太行山百里畫廊……可謂滿目皆風景,古城、大院、山水、民俗,風情萬種。
來自晉中市文旅局的數據顯示,晉中境內現存不可移動文物5538處,其中國保單位65處,居全省第一。國家和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94項,擁有國家級和省級森林公園、風景名勝區、濕地公園、地質公園19處。全市對外開放的景區景點共152處,總量全省第一,其中A級景區35處,5A級景區2處,A級景區總量和5A級景區數量全省第一。山西7處5A景區就有兩處在晉中,分別是平遙古城、介休綿山。
顯然,晉中站在了旅游資源的高地。被賦予高度的同時,晉中還致力于在廣度和深度上推動旅游產業繼續升級,做“加法”,更做“乘法”。厚重的歷史文化、美麗的自然風光,獨特的區位優勢等被充分結合,大膽利用。原本靜止的旅游資源在保護與傳承中發生著化學反應,顯示出強有力的發展后勁。
如今,晉中1.64萬平方公里的地理坐標范圍內,向全世界打開的是文化、山水、田園、紅色、休閑幾大系列“無所不能”的旅游境界。晉中市文旅局介紹,“十二五”時期,晉中市游客接待量和總收入年均增幅分別達到34%和39%,持續領跑全省。2018年,晉中市旅游海外游客、創匯、國內游客、國內收入、總收入五項指標絕對值排名均為全省第一。2019年前11個月,全市接待游客數量已達到11240.53萬人次,同比增長了18.55%,實現旅游總收入1150.89億元,同比增長17.21%。
融合為本 構筑“旅游+”立體產業體系
靚麗的成績單,是對晉中文旅業發展成果的最好評價。晉中沒有滿足于此。隨著旅游產業加快升級,旅游需求從“有沒有、缺不缺”向“好不好、精不精”轉變,這無疑對旅游產品供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系列新的課題也不期而至:如何讓旅游產品更具韻味?如何凝練出地域特色更強、開發潛力更大的文化標志和符號?如何讓旅游具有持續競爭力?
面對這樣一場大轉型,經過一系列思考與探索,晉中用實際行動給出了答案——融合發展才有前景。
以“旅游+”為思路,圍繞“吃、住、行、游、購、娛”六要素,把握“安、順、誠、特、需、愉”六字訣,晉中持續加快旅游與其他產業的融合發展,開辟了日漸多元的產品種類,建立起更加完善的產品體系,推動文化旅游價值鏈和產業鏈不斷延伸。“旅游+商業”,萬達廣場、奧特萊斯等國內一流商業綜合體拔地而起;“旅游+體育”,建成國內一流的李寧國際滑雪場,讓滑雪成為冬季旅游的亮點;“旅游+農業”,千朝谷、官道巷、黃土農言等一批農業旅游項目受到青睞;“旅游+工業”,紅海玻璃園、鑫炳記文化園、晉華1919·中國營造大坊等一批工業旅游點成為打卡勝地……
通過“文化搭臺、旅游唱戲”,晉中持續不斷推動文旅融合,創新求變推出了一系列舉措:深度挖掘晉商人文資源與歷史,改造、開發和提升平遙古城、靜升古鎮、晉商大院等文化項目;開發利用山西和晉中的農耕文化、說唱歌舞藝術、民間工藝、民俗傳說等民間文化,提升晉中文化旅游品牌影響力;陸續推出平遙國際攝影展、靈石版畫雙年展、太谷孟母文化節、祁縣王維詩歌節等15個文化名片……奏響了“詩和遠方走到一起”的動人樂章。
作為晉中旅游業的一面旗幟,平遙古城的文旅融合頗具典型意義。1997年12月3日,平遙古城申報“世界文化遺產”獲得成功。帶著這一光環,平遙又連續舉辦了19屆平遙國際攝影大展;“我們的節日·平遙中國年”連續10年閃亮登場;《又見平遙》演藝節目持續火熱;2017年,平遙國際電影展風靡全球;2018年,平遙國際雕塑節接踵而至……這些文化活動使這座有著2800年歷史的古城煥發出無窮魅力。據統計,從1997年平遙古城成功申遺到2018年這21年間,古城游客人數由12萬人次增加到1548.67萬人次;旅游總收入從1250萬元增加到180.78億元。
全域為綱 探尋旅游發展新模式
事實上,告別單一的古城大院,摒棄傳統的景點旅游,構筑以旅游為橋梁紐帶的立體產業體系,不斷培育創新旅游新業態,本質上也是落實全域旅游發展要求的具體體現。而最終目的無一不是為了推動晉中旅游高質量發展。
“在大眾旅游和全域旅游的時代背景下,在滿城盡帶互聯網的科技狂潮下,旅游如何轉變思維,高質量發展顯得尤為重要。”翻閱晉中市委、市政府近幾年出臺的有關文旅振興的各種文件、資料,不難感受到他們越來越堅定的決心、越來越清晰的定位:發展全域旅游順應大眾旅游發展新趨勢,是加快旅游業轉型升級的戰略抉擇,是提高人民生活品質,實現鄉村振興,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抓手。
思路決定出路。2016年2月,首批國家全域旅游示范區創建名單公布,晉中作為山西省唯一一家地級市入選。這是機遇,更是挑戰。自全域旅游示范區創建工作以來,晉中緊密圍繞該項工作,以改革創新為手段,以引領示范為目標,依托自然生態、歷史文化以及特色產業等資源優勢,大膽探索實踐,把全域旅游作為一種新的綜合改革平臺及載體,把全市當成一個“大景區”來打造,努力探尋新時期旅游業發展的新模式,提高旅游發展品質,激活優勢旅游資源,帶動經濟社會一體化發展。
如果用更形象的說法,則可以表述為——晉中正在構建覆蓋全市的公園型“一廊、一弧、一核、兩心、三圈”全域旅游空間布局。“一廊”即家國文化——世界文化遺產黃金走廊;“一弧”即太行度假——太行山爽塬度假區;“一核”即晉中中心城區——山西省級旅游集散中心;“兩心”即平遙古城旅游目的地集散中心、太行大九峽旅游目的地集散中心;“三圈”即都市休閑旅游圈、世界文化遺產旅游圈、太行山爽塬度假旅游圈。
藍圖已繪就,奮進正當時。晉中用開放思維來引領,堅持項目為王,通過實施“千億工程”來推進全域旅游發展進程。先后出臺多項招商引資和吸引民間投資的優惠政策,設立市、縣兩級文化旅游產業發展專項資金,市級每年3000萬元文化產業資金和5000萬元旅游產業專項資金,撬動社會資本130億元,通過貼息、擔保、補助等形式對394個項目給予扶持,引進華僑城集團、樂華恒業集團、中國動漫集團、山西文旅集團等戰略合作伙伴,實施龍城大街區域開發、榆次瀟河藝術部落、太谷樂華城歡樂度假區、榆社云竹湖等一批重大項目,提升了全市旅游產業專業化經營、資本化運作水平,為晉中全域旅游建設探出了新路。
創意為翼 文旅融合碩果累累
為傳統景點注入文化因子,用時尚元素勾兌古典景致。如今到晉中旅游,游客不再像過去一樣簡單地游古城、看大院,一大批以生態休閑、都市娛樂為主題的大眾化、體驗型消費項目成為他們新的選擇。當然,伴隨而來的還有旅游環境的全面改善、旅游設施的集體升級……這些變化,所帶來的直接影響就是人們已漸漸開始品嘗到旅游高質量發展帶來的甜頭。
不可否認,背后的源動力則是持續更新發展的創新思維、創意舉動。晉中市委常委、宣傳部長任秀紅表示,多年來,晉中市委、市政府把培育文旅產業作為加快發展的重要支柱,把發展全域旅游作為推動轉型的重要方向。在促進文旅“軟”融合從而推動構建轉型發展“硬”支柱的過程中,經歷了由“跟著資源走”向“跟著市場走”再向“跟著創意走”的不斷探索,走出了一條文旅深度融合的發展新路。
毋庸置疑,“創意”正是這條發展新路上最有分量的詞,也是近幾年晉中文旅產業高質量發展進程中最不能忽視的關鍵詞。剛剛閉幕不久的山西省委經濟工作會議,明確提出了“四為四高兩同步”的總體思路和要求,“創意”更緊扣“創新為上”的要求。
以平遙國際電影展為例。平遙縣作為晉中的一個普通縣城,人多地少、資源匱乏,沒有電影產業,卻靠創意思維,開創了國內電影展運作新模式,走出了山西產業轉型升級的新實踐和文化影視繁榮的新路經。
左權民歌匯·2019年國際民歌賽一炮打響,大獲成功,同樣體現了創新思維。這場民歌盛會,是晉中市貫徹落實全省“鍛造黃河、長城、太行三大旅游板塊”部署要求的重大行動,是推動文化與旅游深度融合,建設文化旅游強市的重要抓手,也開啟了晉中文化旅游融合發展、打造知名品牌的新征程。組委會一方面抓文化打磨,一方面抓創新組織運營模式,同樣以“政府主導、企業化運作、社會資本參與”的文化賽事體制予以運行,激發出了企業家群體參與文旅產業開發的熱情。總之,秉承的是“政府做政府的事、專業人做專業的事”,堅持的是“宜融則融、能融盡融,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找準的是文化和旅游的最大公約數、最佳連接點,最終實現資源共享、優勢互補、協同并進。
晉中,正朝著全域、全時、全景的旅游遠景目標不懈努力。可以預見,文化旅游產業將成為晉中經濟發展的不竭動力,千千萬萬的游客將來到晉中,愛上晉中,享受到這里滿滿的幸福感。 山西晚報記者 胡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