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5日,教育部公布《關于在部分高校開展基礎學科招生改革試點工作的意見》(也稱“強基計劃”),明確“自2020年起,在部分高校開展基礎學科招生改革試點(簡稱“強基計劃”),原有高校自主招生方式不再使用。”與此前全國90所高校具有自招資格不同,起步階段,“強基計劃”僅對36所“雙一流”A類高校開放。
重點不集中、考核不規范、材料偶有虛假……
自主招生面臨系列突出問題
教育部學生司相關負責人介紹說,2003年教育部開始啟動高校自主招生改革工作以來,在探索綜合評價招生、破解招生“唯分數論”等方面取得了積極成效。有關調查表明,自主招生錄取的學生入校后在學業成績、科技創新、學術論文、升學深造等方面總體表現突出。
“但近年來,自主招生也面臨一些新挑戰和新問題。”該負責人指出,這些問題包括招生學科過于寬泛、重點不集中、招生與培養銜接不夠、個別高??己嗽u價不夠科學規范、個別考生提供不真實的學科特長材料等,必須加以解決。
為解決自主招生中的突出問題,教育部在深入調研和總結高校自主招生和上海等地高考綜合改革經驗的基礎上,制定出臺了《強基計劃》,聚焦國家重大戰略需求,積極探索多維度考核評價模式,逐步建立起基礎學科拔尖創新人才選拔培養的有效機制。2020年起,原有高校自主招生方式不再使用。
36所“雙一流”A類高校進試點名單
重點在數理化等基礎學科招生
“強基計劃”主要選拔有志于服務國家重大戰略需求且綜合素質優秀或基礎學科拔尖的學生。突出基礎學科的支撐引領作用,由有關高校結合自身辦學特色,重點在數學、物理、化學、生物及歷史、哲學、古文字學等相關專業招生。
起步階段,“強基計劃”遴選部分“一流大學”建設高校開展試點。
記者注意到,首批試點“強基計劃”的是36所“雙一流”A類高校,其中包括北京大學、清華大學、中國人民大學、南開大學、上海交通大學等。山東兩所高校入圍,分別是山東大學和中國海洋大學。
記者注意到,與以往明確要求自主招生計劃占比不得超過學校當年本科招生計劃的5%不同,教育部并未限定“強基計劃”招生規模,而是提出“相關高??上蚪逃可暾埐⑻峤幌嚓P專業的招生和人才培養一體化方案,教育部將組織專家研究確定“強基計劃”招生高校、專業及規模。”
高考成績成入圍依據
競賽證書不再做報考條件
根據文件,“強基計劃”取消了競賽證書、論文、專利等作為入圍高??己藯l件的做法,改以學生高考成績為依據。因此,“強基計劃”在招生程序的安排上與自主招生也有很大變化。
根據安排,試點高校“強基計劃”招生簡章將于3月底前向社會公布。符合條件的考生于4月份網上報名。6月,報名考生均須參加全國統一高考。省級招生考試機構原則上于6月25日前根據高校招生簡章確定的規則,向相關高校提供報名考生的高考成績(不含高考加分)。高校依據考生的高考成績,按一定比例確定參加學校考核的名單。7月4日前,高校組織考核,考核包含筆試、面試和體育測試,其中體育測試結果作為錄取的重要參考。
“強基計劃”按綜合分錄取
高考成績占比不低于85%
與自主招生“降分錄取”不同,“強基計劃”采取的是綜合分錄取模式,將高考成績作為重要錄取依據。這一點與我省正在試點的綜合評價招生類似,但高考成績占比要求不同。
根據政策,報考“強基計劃”的考生參加統一高考和高??己撕?,高校將考生高考成績、高校綜合考核結果、綜合素質評價情況等折合成考生綜合成績,由高到低順序錄取,體現對學生更加全面地綜合評價。其中,高考成績所占比例不得低于85%。錄取須在7月5日前完成。
對于極少數在相關學科領域具有突出才能和表現的考生,有關高校可制定破格入圍高校考核的條件和辦法,并提前向社會公布??忌鷧⒓咏y一高考后,由高校組織相關學科領域專家對考生進行嚴格考核,達到錄取標準的,經高校招生工作領導小組審定,報生源所在地省級高校招生委員會核準后錄取。錄取考生的高考成績原則上不得低于一本線,合并批次應單獨劃定相應分數線。
“強基計劃”學生將得到單獨培養
探索本碩博銜接模式
在以往自主招生模式下,高校通過自主招生錄取進校的學生,在入校后并未得到單獨培養,而是與參加統一高考的學生殊途同歸,進入了同一個培養模式。新的“強基計劃”模式則要求高校加強對人才的統籌,積極探索基礎學科拔尖創新人才培養模式。
對通過“強基計劃”錄取的學生可單獨編班,配備一流的師資,提供一流的學習條件,創造一流的學術環境與氛圍,實行導師制、小班化培養。建立激勵機制,增強學生的榮譽感和使命感。通過“強基計劃”錄取的學生入校后原則上不得轉到相關學科之外的專業就讀。
同時暢通學生成長發展通道。對學業優秀的學生,高校可在免試推薦研究生、直博、公派留學、獎學金等方面予以優先安排。探索建立本-碩-博銜接的培養模式。
推進科教協同育人。鼓勵國家實驗室、國家重點實驗室、前沿科學中心、集成攻關大平臺和協同創新中心等吸納這些學生參與項目研究,探索建立結合重大科研任務的人才培養機制。
此外,強化質量保障機制。建立科學化、多階段的動態進出機制,對進入計劃的學生進行綜合考查、科學分流。建立在校生、畢業生跟蹤調查機制和人才成長數據庫,根據質量監測和反饋信息不斷完善招生和人才培養方案。加強對學生的就業教育和指導,積極輸送高素質后備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