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9日,山西晚報記者從省自然資源廳獲悉,2019年山西省扎實推進“兩山七河一流域”生態修復治理,通過一系列舉措,目前汾河入黃口廟前村斷面等國考斷面水質已退出劣V類,汾河谷地地下水位連續10年回升。
“兩山七河一流域”中的“兩山”是太行山和呂梁山;“七河”是汾河、桑干河、滹沱河、漳河、沁河、涑水河、大清河,流域面積11.2萬平方公里,占全省國土總面積的72%,多年來出現了不同程度的斷流、干涸現象。
“兩山七河一域”生態修復以“依法治理,綜合治理,系統治理,科學治理,自然修復”為原則,通過山水林田湖的系統綜合治理,由“治表”到“治本”,變“輸血”為“造血”,從根本上解決流域生態資源透支的問題,解決流域生態環境目前存在的“流域之病”。
近年來,全省不斷狠抓造林綠化,每年營造林400萬畝以上,尤其是2019年大力推進“兩山七河一流域”生態修復,完成營造林521萬畝。截至2019年底,森林覆蓋率達到22.79%;到2020年,全省森林覆蓋率可以達到23%。同時,我省推進生態修復治理,全力抓好治水、調水、改水、節水、保水“五策豐水”,統籌推進飲用水源、黑臭水體、工業廢水、城鎮污水、農村排水“五水同治”。
今年,山西省將持續推進“兩山七河一流域”生態修復治理,包括完成400萬畝營造林和525萬畝水土流失治理任務、實現56個采煤沉陷區治理項目以及完成汾河中游13.5公里生態保護與修復先行示范段項目等。薛建英 張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