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科長,我的采樣結果咋樣啊?”
“檢驗科嗎?現在通知你們對密切接觸的以下人員進行第三次樣本采集!”
……
日前,記者采訪石家莊市元氏縣疾控中心檢驗科科長劉書強時,電話不斷。
“我的工作是做核酸檢測,這是排除新冠肺炎疑似病例的關鍵環節。早發現,就可以早隔離,早治療。?這些天我們一直在和時間賽跑。”自1月20日投入戰斗以來,劉書強一直在各個村莊與市縣疾控中心之間奔波。
眼圈發黑、嘴角起皮,這些都在告訴我們,46歲劉書強的工作,強度很大,他的睡眠嚴重不足。“每天都忙到凌晨兩三點,暴瘦了十多斤。”他調侃,這是“工作和減肥兩不誤。”
采訪前,縣里的干部告訴我們一件事:2月3日他連續工作25個小時后,暈倒在工作臺上。問他那天的情況,他笑笑說:“這不算啥,大家都在一線干呢!作為一名黨員,沖鋒號吹響,往前沖就是責任,就是擔當!”
2月3日22時,劉書強正在電腦前整理一天的工作,電話響了。“傳達市衛健委緊急通知,你們今晚必須完成7個密切接觸者的核酸檢測。”
疫情不等人。7個人,分別居住在7個村子。劉書強放下電話,帶隊連夜逐村采樣。采完第7人的樣本,已經是2月4日早晨6時。
“采集樣本,用咽拭子探入口腔,下手要快,準確找到咽后壁以及兩側的扁桃體位置,同時擦拭要用力,保證樣本的數據更準確!”那天,采集76歲李大爺的樣本時,遇到點兒小麻煩。因為老人年齡大,咽拭子一探入口腔,老人就咳嗽。老人越有反應,操作的年輕檢驗隊員越緊張。這時,劉書強一邊耐心安撫著因不適而干嘔、咳嗽的老人,一邊果斷實施探入,手快速,力均勻,減輕了老人的不適,采集成功,老人連連感謝。
其實,特殊時期的采集流程對劉書強來說并不陌生。“我參與過非典的樣本采集,程序要精準。采集量大,但必須嚴格按照技術規范指南進行,把握好力度,保證采到位。”
2003年非典時期,30歲的劉書強,曾戰斗了50多個日日夜夜,那時孩子才8歲。17年過去了,孩子已經工作了。疫情蔓延后,他再次寫下請戰書前往一線。
帶著7個人的樣本,拖著疲憊的身軀,他和同事迅速送往石家莊市疾控中心。這是他在24小時內送的第4批樣本。“所有樣本我們都隨采隨送,這樣既能保證樣本的準確性,也能以最快的速度將結果告知被采集人,讓他們早點安心。”
“樣本成功采集并且安穩送到。”劉書強心踏實下來了,持續高度緊張、高負荷運轉,卻讓他暈倒在單位。
說起這件事,劉書強靦腆地一笑。“怪我自己,我有高血壓,忙起來就忘了吃藥。”記者得知,劉書強曾連續12天沒回家,高血壓的藥吃完了,妻子送藥過來,都沒見著人。
“一份樣本的采集,就是一份沉甸甸的責任!”采訪中,這句話劉書強說了好幾遍。在他的帶領下,從1月23日到現在,元氏縣疾控中心檢驗科晝夜不息,進行了近百次樣本采集工作,為疫情的監測提供了詳實的數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