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記者馮大鵬
氣溫回升,杏李樹冒出了毛茸茸的嫩芽。村民劉根太哼著小曲,手握電動剪刀,動作嫻熟麻利,為杏李樹剪去多余的枝杈。
人勤地不懶。劉根太曾經是河南省南陽市淅川縣老城鎮建檔立卡貧困戶,通過流轉荒坡種植杏李,在2017年摘掉了貧困帽子。
作為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核心水源地,老城鎮像淅川眾多鄉鎮一樣,大力發展林果業,杏李種植達3萬畝。眼下正是果樹剪枝的關鍵時期,修剪到位才能保障穩產高產。
“這幾年政府教了我剪枝、殺菌的技術,技術到位了,品相好、質量高的果子不愁賣。”大年初一,劉根太和妻子就開始忙碌,他們對果園的前景信心滿滿。
淅川縣大石橋鎮橫溝村位于伏牛山區的鳳凰山下。過去,村民分散在山溝中,住土坯房,吃空山水。2014年,橫溝村成立了鳳凰毛竹種植專業合作社,發展毛竹等林果種植。村民鄭學文放棄了在南陽小吃店的工作,來到合作社務工。脫貧攻堅戰打響后,水泥路修進了村,“養在深閨人未識”的原生態美景走進大眾的視野。
思路決定出路。在返鄉能人的帶領下,橫山村搞起了鄉村旅游。在外闖蕩過的鄭學文成了旅游公司“大管家”,開拖拉機、修枝種花、當導游,干啥活都是好把式。
鄭學文還利用產業獎補資金散養了2600只土雞,在游客中心旁開了個小賣部,售賣土雞蛋、山野菜等特產,年均增收1萬余元。打工回來的年輕小伙兒說老鄭是“咸魚翻身”。
突如其來的疫情,讓橫溝村再次“與世隔絕”。游客進不來,特產沒人買,鄭學文家500多斤土雞蛋堆在了堂屋里,眼瞅著就要變質。
農時不等人,不能坐以待斃。鄭學文一邊聯系雞蛋的銷路,一邊準備帶領村民種花植樹,為桃樹、杏樹剪枝。“過不多久,這里就山花遍地,游客總會來的。”
淅川縣香花鎮柴溝村與湖北丹江口市毗鄰。丹江口水庫蓄水后,柴溝村與香花鎮直接連通的陸路被淹沒,成了鎮里的“飛地”。
大年初二,村民李榮龍便開始為20畝莊稼地鋤草。李榮龍的孩子多,妻子智力殘疾,家庭負擔重。“修路搬大石頭,生態園里栽樹,只要有錢賺,啥活俺都能干。”
兩省交界處鄉鎮“犬牙交錯”,防控卡點多,出行成了一道難題,李榮龍為購買化肥農藥犯起了愁。得知他的需求,駐村干部郭金鵬隨即在微信工作群中列出了清單,協調人員購買農資。
逆水行舟,不進則退。“有一口氣,俺就出一份力,不能給國家添太多負擔。跟牛拽車上坡兒一樣,脫貧奔小康的勁頭不能松。”說話間,李榮龍來到剛住進的異地搬遷扶貧“小洋樓”前,為自己嫁接的月季修剪起了枝條。
作為一個剛剛脫貧的國家級深度貧困縣,守著“大水缸”,淅川縣杏李、石榴、香菇等生態產業迅速壯大,全縣走上綠色發展之路,貧困群眾脫貧致富也有了依托。
目前,淅川縣已組織2.6萬名貧困勞動力投入春季農業生產。“我們引導貧困群眾搶抓農時鋤草、施肥、剪枝,統籌疫情防控和農業生產,確保他們脫貧路上不返貧、不掉隊。”淅川縣扶貧辦主任周保全表示。(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