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的地方還在封路,這里復工率全國第二;別的地方高速路口還嚴防死守,這里已經實行“30秒通行”;別的地方復工要填21份材料,這里用二維碼上報;別的地方喝個罐罐茶就上熱搜了,這里大明湖開放靜悄悄……這些差別背后,是城市治理能力的差距。現代信息技術如何和城市治理深度結合?來看這次戰疫中,濟南如何用一顆“智慧大腦”來回答城市治理六道難題。
第一題:你的城市到底需要多少口罩?
口罩告急!中國到底每天需要多少口罩?
防疫攻堅戰第一階段,醫療緊急物資調配成了焦點。最開始,關于口罩的問題似乎沒人講得清。
那么,一座城市到底需要多少口罩?缺口多大?其實,如果做到對醫院、企業、社區需求和庫存的實時匯集和統計,這筆賬很容易算清楚。
2月22日,在國務院新聞發布會上,國家發改委官員報出中國當前口罩日產能——5477萬只,這釋放一個信號:戰疫攻堅戰要贏得勝利,一定要精細化管控,包括要知道精確到個位數的口罩產能。
濟南怎么回答這個問題的?
2月6日,搭建在濟南“城市大腦”上的濟南市疫情監測指揮系統上線,這個“疫情防控大腦”圍繞著疫情監控、醫療資源、物資保障等幾個重點領域進行數據匯聚分析,匯聚的數據包括衛生健康、運營商、互聯網等數據,對疫情感染狀況、發展趨勢、醫療資源配備等信息進行可視化展示。
在醫療資源監控上,“大腦”對區域內醫療救治情況進行統計分析和監測,包括醫療機構、醫師護士人數、床位數、可用床位數、有無發熱門診、藥品庫存、醫用耗材庫存(口罩)、防控用品、檢測試劑、車輛等。這些數據代表了一個城市的收治能力。
在物資保障上,“大腦”實時掌握各類物資動態,為物資供應和調配提供決策支持。
為什么濟南能把口罩問題搞明白?
2019年,濟南建起山東省首個全民健康醫療大數據平臺,匯集了全市96家主要醫院和3000多家基層衛生機構的健康醫療大數據,此次基于濟南市政務云平臺、濟南市健康醫療大數據平臺,開發上線新冠肺炎輔助分析系統。
現在,全濟南市確診病例、疑似病例、病例詳情及在濟南各區縣的分布等百余項、數萬條數據,都匯集到濟南市健康醫療大數據平臺,為新冠肺炎輔助分析系統提供數據支撐,為濟南市統一指揮調度賦能。
掌握了這些底層數據,到底需要多少口罩,也就是一個簡單的加法題。
這次疫情中,很多城市火線上馬的疫情防控指揮系統,搭配此前數十億建起來的智慧城市,關鍵時刻有沒有起作用,能起多大作用,根本在于底層基礎數據有沒有全部匯集上來,有沒有實時上報,有沒有數據孤島。
這完全是一場“團隊作戰”,這樣一個空前復雜的指揮體系,需要各項數據資源充分整合與共享——疫情大數據、外地人流遷徙,氣候氣象、交通、大眾輿情、環境監測、醫療診斷、社區服務……才能成為名副其實的“疫情指揮公共應急系統”,否則就很容易出現很多專家在復盤新冠疫情防治時所說的“誤判和貽誤戰機”。
疫情監測指揮系統可以火線搭建,但底層基礎數據的匯集、治理、協同共享絕非一日之功。誰家智慧城市“底子”打得好,這次疫情就能從容很多。
第二題:企業啥時復工?濟南的復工率為什么遙遙領先?
很多地方還在封路防人時,杭州和義烏已經包專列接外省工人返浙復工了。復工,帶來病毒傳播風險;不復工,影響地區經濟。為規避風險,一些城市采用的是“一刀切”。對這個“兩難問題”的回答,體現了城市治理能力上的差距,“第一題”答好了,“第二題”自然迎刃而解。
從復工第一階段數據看,城市數據團根據2月10日-2月17日各城市人流活力恢復情況得出的“復工指數”中,20個樣板城市濟南排第一。截至到2月21日的全國城市復工率排行中,濟南以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復工率96.45%,排全國第二,副省級和省會城市中第一位。
3月1日,新華社報道的遙感衛星“熱值”觀測數據顯示,濟南復工復產進度位列“全國復工進度TOP10城市”第6位。
1月26日,國內很多省份還在宣布啟動一級響應,濟南已經開始部署抓生產了。這一天,濟南市委常委召開擴大會議在部署疫情防控工作時要求本市企業開足馬力,加班加點生產,保障市場供應,同時向重點企業派駐服務專員進行督導。
來自清華大學朱武濤教授團隊的調查顯示,大多數中小企業在這次疫情中撐不過3個月,那么濟南哪些行業受疫情影響最大?影響持續多久?中小企業現金流還有多少、能撐多久?復工時最需要什么幫扶政策?
濟南市為復工做了兩套“試卷”,第一套是“疫情對企業影響調查問卷系統”,對企業性質、職工人數、外省職工人數、本次疫情對企業影響等16個方面進行調查,了解疫情期間經營問題和復工后需要的政策扶持。這套“試卷”一共梳理出8類4372項問題。
第二套是“濟南市企業受疫情影響分析系統”。政府掌握復工審批權,當制造業的供應鏈被打亂后,如何讓產業鏈有序啟動,這又是一道考驗政府的治理能力的題。
濟南市擺出了科學和專業態度。首先,這套“試卷”是基于工業企業大數據平臺研發上線的,研發團隊兩日采集1200余條企業信息,結合智慧城市大數據資源里的企業社會信用體系,從復產、納稅、用工、用電、負債率、流動資金、原材料、產業鏈等多個維度對全市企業運行情況進行實時監測。比如“用電量”,通過對比歷史同期數據,就能清楚掌握企業真實的復工狀況。在進行大數據分析后,再來評估行業影響和配套政策,讓幫扶政策精準發力。
第三題:口罩怎么發給市民才能體現公平和效率?
疫情期間,壽光捐贈的350噸大白菜以低于市場價在武漢超市售賣。
這350噸大白菜如何分配就是一道題——武漢封城后有近1000萬人,怎么發不會造成爭搶?免費發怎么保證公平?最終,武漢采用了市場化方式快速解決問題,售賣白菜所獲款項全部上繳紅十字會用于疫情防治。
那么,怎么把口罩、消毒液這些緊缺物資快速配置到最需要它們的市民手中?
這還是一道有關公平與效率的考題。疫情黑天鵝一來,社會運轉秩序被打亂,這樣的考題一出接一出,怎么接招?一些城市曾出現這樣一幕:藥店半夜接貨清點,早上4點半就有居民在門口排隊,藥店開門之前先打110來維持秩序。
在榮成,社區工作人員上門發放口罩;在煙臺,通過振華超市把口罩平價投放市場,結果引發排長隊。
上海市第一輪口罩發放時,采用的是在全市1000個藥房投放的方式;第二輪投放改成“居村委會預約登記+指定藥店購買”方式;但這種方式沒有達到“無接觸配售”;最后,由復旦大學攻關團隊研發上線了“口罩預約配售系統”。
濟南怎么做的?建立防疫物資網上預約系統,濟南市民實名認證后預約排隊,還可以選擇就近門店(銷售網點),根據短信提醒上店取貨。
通過這種方式,濟南市現在日供應口罩15萬只,酒精、消毒液2萬瓶。
第四題:填不完的表咋辦?你掃碼了嗎?
《凌晨兩點還在填表,哪有精力抗擊新冠肺炎》,2月12日,新華社這篇報道了怒批形式主義下基層防疫人員受困于繁瑣的人工統計上報工作。
在一些地方,企業復工需要填21份材料,蓋八九個章子。其實,這些填報的內容有不少是重復的。
怎么解決人工填報巨大的人力成本?“一個有用的公益軟件,比捐10個億還管用”,民政部陳越良司長說過這樣一句話。行政審批制度改革“最多跑一次”的理念,為什么不能落實到抗疫中?
在這場防疫阻擊戰的信息流匯集中,濟南市把二維碼用在了多個場景中,在社區網格化管理,在企業復工提供員工信息收集中,居民、員工只需通過掃描二維碼填報信息,方便快捷填報個人信息,后臺通過疫情統計分析,再推送給相關層級部門。
當全民宅在家里,手機就成了向市民傳遞信息的最重要渠道,這個時候,一個直通政府智慧城市網絡,同時也直接觸達城市居民的本地生活APP可抵千軍萬馬,既是跑腿的“調查員”,也是24小時辦公的“辦事員”。在濟南,扮演這一角色的是愛城市網APP。
除了前面提到的口罩預約,愛城市網APP在濟南市上線“疫情防控調查登記系統”,全市已超過400萬居民使用系統,采集疫情防控信息150余萬;上線企業復工復產人員管理系統僅一天,全市5000余家企業完成信息填報,在線生成疫情數據分析報告。如果上門調查,會耗費多大人力?
當浙江人在曬自己的健康碼時,濟南人在后面留言,我們濟南有身份健康碼了!
2月24日,在濟南市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處置工作領導小組(指揮部)領導下,浪潮會同濟南市公安局、濟南市衛健委等部門聯合研發上線“身份健康碼”,作為疫情期間公共場所出入憑證。“身份健康碼”通過綁定個人身份信息生成,濟南市民只需要在愛城市網APP實名認證,就可一鍵獲取,隨時出示。
相對于其他地區推出的健康碼,“身份健康碼”在綁定“密切接觸、發熱門診”等個人疫情健康信息的基礎上,突出市民身份信息,相當于電子身份證,這是全國首個具有身份信息認證及疫情健康信息的認證碼。
在菜市場、在超市、在小區門口、在公交站、在地鐵口……疫情期間,無處不在的二維碼和身份健康碼,將本地社會運轉快速切換到數字頻道,讓市民避免了多次重復檢查和認證。這樣的微創新技術含量并不高,但這樣的智慧城市很接地氣兒。
掃碼解放了多少基層力量!那么,“你是誰”“你從哪里來”“你要到哪里去”——社區防疫“最后一公里”,還靠大媽來問嗎?
在濟南市歷城區郭店街道,通過“社區大腦”,將上級部門反饋的湖北、武漢來往人員、湖北籍車輛進行信息錄入,實現小區疫情重點人員出入管控,有效避免可能攜帶病毒的人員、車輛進入社區。
第五題:復工潮來了,外來人員怎么防控?
復工潮將帶來大規模人員流動,阻隔傳播源,這個階段拼的是“精密型智控”。
目前,各高速路口登記檢查主要通過人工方式,工作量大、通行效率低。2月19日下午,在濟南郭店和市中兩個高速公路收費站,兩個“神器”——車牌識別系統以及手持身份證核驗終端上崗,將一輛車的通行效率提高到30秒。
這是智慧泉城、中國鐵塔濟南分公司、神思電子等本地信息技術企業合作建成的人車路信息監測核查平臺。
這個平臺利用車牌識別和手持身份證核驗終端,對過往車輛、人員信息和人員健康狀況進行快速采集,數據上傳后臺進行對比分析,一旦發現確診病例,坐的哪輛車,什么時間返回,車上有什么人一目了然。
下一步,這個數字化解決方案還可以實現相關密切接觸人群的查詢,以便實施管控措施;根據區域防控需求,實時統計進出周界的重點關注目標通行數據。
特殊時期,濟南交警還啟動了戰時工作機制和最高等級勤務,通過分布在市區內多處卡口攝像頭以及“交通大腦”的AI能力,及時發現重點車輛行動軌跡,對外地來濟車輛進行分流,對疫情隱患車輛可知、可視、可控,快速處置。
通過手機移動通信數據,能掌握疫情高發區域人員進入濟南的情況統計分析,包括從疫區進入的人員、經過疫區的人員、近階段去過疫區的人員。
齊魯晚報記者注意到,王忠林履新武漢市委書記后組織了三大戰役,第一就是利用大數據摸清確診者軌跡,以更大力度開展流行病學調查。全民防疫,或百密一疏,有一刀切的,管理靠喊、措施靠蠻;也有“精密智控”的,一切數字化驅動。站在什么樣時代,選擇什么樣的治理模式。
現代社會高頻流動,防疫窗口期彌足珍貴。濟南快速部署這樣一套“人車路”監測體系,正是有賴于智慧城市這一基礎支撐。所以,復盤各城市抗疫表現,有一個問題必須要問:在5G、人工智能、工業互聯網、智慧城市這一輪“新基建”中,你的城市落后了嗎?
第六題:大明湖開放,密集人群怎么監控?
疫情還未結束,就已經有無數人拿命上熱搜!
說的就是那些在家憋瘋了的人,在餐館、旅游景點、休閑場所開門后,扎堆“放飛自我”,在四川廣元的城市廣場,很多市民不戴口罩扎堆喝茶曬太陽;鄭州知名胡辣湯店“方中山”恢復營業,排隊來喝胡辣湯的人山人海。
目前,山東省還處于疫情一級響應中,2月27日趵突泉五龍潭大明湖開放,出現人流密集聚集如何預警?
別擔心,濟南“防疫大腦”盯著呢。這個50mX50m的全網網格監控,通過對移動數據分析,構建基于GIS地圖的人流分布熱力圖,來查看各網格內實時人流量、人流趨勢和駐留時長等,相當于把眼睛都盯到城市的“毛細血管”里去了。類似吃個胡辣湯喝個罐罐茶上熱搜的事,落不到濟南頭上來。
每一天,當在手機上看到濟南又一次“0新增”時,你不知道的濟南各條道路上,隨著人流和車流,這樣的“AI戰疫”時時刻刻進行著,這些看不見的數據流、信息流在智慧城市的“大腦”中匯集,分析決策,護衛著這座城市的安全。
去年,濟南智慧城市建設在巴塞羅那拿了全球大獎;這一次,新冠疫情把濟南智慧城市的真正實力測出來了。
順便說一句,濟南智慧城市運營商,正是互聯網頭部企業浪潮。這次針對疫情各種場景開發的系統和應用,都是浪潮火線研發或者聯合合作伙伴一起開發的。山東到底有沒有互聯網?看看浪潮在這次疫情中的表現——
截至目前,浪潮已經為全國49個地市部署了疫情指揮大數據平臺。浪潮云針對疫情各場景推出的“云+戰疫版”,包括各種登記上報、健康碼、疫情指揮、視頻會議等20項功能與服務,累計服務100多個省市政府、1000多家中大型企業、100多萬注冊用戶。
疫情指揮大數據平臺為什么成為“抗疫標配”,身份健康碼為什么成為各地政府“熱詞”?數字科技支撐下的社會精細管理能力,在這個特殊時期成為城市競爭力的最集中體現。